安徽理工大学 任少伟
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职业像教师这样,一头举着家庭的嘱托,一头承载着民族的希望;没有哪个职业像教师这样,一头牵挂着“小家”的今天,一头连接着国家的未来;没有哪个职业像教师这样,在一代代人的成长中,担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天职和重任。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参加座谈会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希望全国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建基于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实践,承载着新时代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的情怀和梦想,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格气韵,传承创新并升华了中国特有的师道精神,是对一代又一代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崇高品质的高度凝练,彰显了新时代教师的价值旨趣和精神风貌。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加快建设新时代高质量辅导员队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是锻造更多“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知心朋友”的精神引领和信念支撑。这就需要我们高校辅导员赋予自身以教育家精神的思想自觉与使命自觉,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守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锤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地生根真功夫,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戮力开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的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
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能焕发精神、激发斗志、指引行动。拖着病体、战胜千难万难、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的张桂梅,弃官从教、爱生如子的曲建武,忘我奉献、用生命谱写报国人生的黄大年......千千万万英雄楷模在各自岗位上作出英雄壮举,支撑他们的就是理想信念。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我们高校辅导员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定、使命和任务。从本质上讲,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鲜明的政治属性,绝不是价值中立的,始终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辅导员必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牢固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面对所带学生“思想偏差”、“成长困惑”和“成才渴望”,脑袋要“活起来”、行动要“快起来”、精气神要“强起来”,做到“深聚焦”、“聚焦深”、“在状态”、“状态在”,用心、用情找准解决学生思想与实际问题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及时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回应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发展中遇到的现实困惑和具体难题,引导帮助学生在“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时代命题里书写好最完美的人生答卷,引导学生在红色校史这座精神“富矿”中找寻“对谁用情”的答案,在新时代广阔舞台上找寻“在哪用力”的答案,在青春的宝贵时光里找寻“如何用心”的答案,在“人到哪里去”的正确选择中把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将“小我”融入“大我”,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实现发展方向、人生志向、择业去向三者统一,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我们深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前线和最前沿,离学生最近、联系最密切,和学生最亲,对学生影响最大,深度浸润着每一位学生的人生格局、思想境界和发展之路。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辅导员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坚持播撒理论火种、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李丹丹,用创新方式讲好红色精神、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的赵颖虹,把学生当亲人、用真心、耐心、细心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尼加提·艾买提……新时代,一大批“最美高校辅导员”不断涌现,成为“用生命影响生命、用青春塑造青春”这一崇高事业中最闪亮的一道风景线,充分展示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群体坚守育人初心、争当先锋、勇挑重担,努力做好青年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的精神风貌,更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感染了更多青年辅导员,影响了无数学生。实践证明,有大德的老师才能教出有大志、有大我的学生,才能在传道授业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成长,比上课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不讲“道”、很难出成效;教育不动“情”、效果等于零。教育,蕴含着无穷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深情地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通过近年来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育人实践,我们看到了辅导员在推动学生多元发展方面的作用。例如,一位2022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针对“如何“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一问题,借鉴汲取多元智能、最近发展区等理论成果基础上,坚持“尊重需求、立足差异、开发潜能、提供选择、多元发展”教育理念,经过十年探索,开辟了一条“关注个性差异需求,启迪自主发展意识,激发自我成长潜能,体验个性化进步过程,成就共性发展基础上的差异化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五步”培养之路,建立了以省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省高校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为依托,以多元互动异质性群体和“三创”融合群体培育为切入,面向全体学生系统实施“分向培养个性化、探究学习共生化、生涯指导精准化、典型带动群体化、师生协同专业化、成长体验情境化、党建赋能同构化、竞赛驱动聚合化、实践成果可视化、经验集成品牌化”的“十环节”具有学工特色的尊重个性潜能的差异化发展支持体系,形成了“理论引导、试点引路、典型引领、整体推进,突出差异需求关注、自主意识启迪、个性潜能激活、注重个性化发展实践”的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培养特色。有效激发了学生内生动力,促进了自主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担当能力显著提高,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家国情怀、敢闯会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最终探索形成了尊重学生个性潜能的差异化发展支持体系“五步十环法”。
我们要勇于拨开“百团迷雾”和“千层疑纱”,不能被千头万绪、繁杂巨细、漫无休止“事务工作”死死缠住,立在“职业旁边”和“育人边缘”迷迷糊糊、蹉跎度日,应时刻保持“职业清醒”和“育人定力”,决不能迷失在高校学生工作“刀背”上,疏离高校辅导员“职业初心”和“主业本分”,要回归本分、回归初心,聚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给“剪刀差”,走出办公室、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让我们与学生走得更近一点、话聊得更投机一点、心贴得更紧一点,精准把握学生成长“渴望点”和“兴奋点”,找准思想引领“切入点”和“着力点”,强化“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立足站得高一点、谋得远一点、做得深一点,努力实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站位认识、高水平谋划、高质量推进”,形成自己独具风格“思政育人观”,让辅导员在“内在觉醒”中省悟职业价值,激发思政工作自信,燃旺职业育人之火,更好地将“职业发展”和“学生成长”耦合起来,将“立德树人”与“职业生长”结合起来,将“职业价值”与“时代担当”融合起来,形成“学生助我成长、我带学生飞翔”共生局面,有效克服一届一届“原地踏步”和一年一年“复制重复”恐慌和困惑。
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对近五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事迹文本研究中发现,“学习”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达到298次。“努力”一词居其次,出现93次,“勤奋”、“积极”、“研究”、“创新”、“模式”等出现的频率也较高。这反映出全国优秀辅导员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练就过硬本领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比如,事迹文本中对他们勤奋学习的表述是:“为了记单词,她常常是把衣袖裤腿卷起来,手背上、手臂上、小腿上到处写满单词。这样她给女儿喂奶时,蹲下来洗衣服洗菜的时候,随时随地都能背单词”,“无论工作多忙,他都会挤出时间每天读书1小时,每周读2本教学杂志,每年读10本教育专著,每年12本、约20万字读书笔记”,等等。同时,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中,97.6%主持或参与过省级以上课题;91.2%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33.6%公开出版专著、编著或专题报告,这些研究成果绝大部分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我们辅导员要将育人之路走的踏实而出彩,就必须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价值之问”“本领拷问”。一是面对高校学生育人工作的纷繁复杂、千头万绪,高校辅导员要厚植“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胸怀和境界,明确“做了”与“做好”不同,“干了”与“干好”差异,涉及学生切身利益重要事项,要往细处想、实里做、深处谋,带着“感情做”做出“感情来”,不打折扣、不破原则、不藏私心,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回归初心”“彰显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说道;“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缺乏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本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还是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蛮干盲干,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做得还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这就叫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只有持续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高校学生育人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困境。面对社会转型发展对高校育人环境的挑战与冲击、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困惑与质疑,高校辅导员要锤炼增强本领,做学生成长成人成才道路上“人生导师”,帮助学生在健康成长持续成才过程中戴正“帽子”、扣好“扣子”、理顺“领子”、撸起“袖子”、选对“鞋子”,就必须不断学习,把学习内化成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享受。坚决杜绝“表面文章”和“花拳绣腿”,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中见“真功夫”和“金刚钻”,增强对学生思想引领能力和解疑释惑本领,能与学生“聊得开”、“接得上”,使其“听得进”和“记得住”,克服与学生“说不上去”、“说不下去”、“说不进去”和“给顶了回去”尴尬与困境。
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通过对89位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事迹文本的词频分析,发现“爱”字出现频率最高,其中六位年度人物更是以爱就是我的教材、点点滴滴皆是爱、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等,作为事迹文本的标题。进一步对“爱”的相关词组进行统计归类,这些词主要体现了三种类型“爱”,即辅导员对学生的爱,频次247次,(例如爱心、以爱育爱、特别的爱、爱护、母爱、父爱、大爱、关爱、爱护、爱生、师爱、无疆大爱、爱的滋润、因生给爱、爱生如子)、辅导员对工作的爱,频次143次(热爱、爱我所做、做我所爱、深爱、忠爱、爱岗敬业、挚爱、恒爱)和学生对辅导员的爱,频次171次(例如可爱、喜爱、敬爱、亲爱、最可爱、最敬爱、爱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于一个‘真’字,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我们辅导员要想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前提就是“懂得”学生、“赢得”信任,而要赢得信任,必须要有“爱心”。犯错误是学生最大的权利。当学生犯错误和“惹事” 时,请不要埋怨学生“孺子不可教”。思想教育者只有将“消极思维”转换为“积极思维”,将“负面言词”描述转换为“正向言词”引导,才能增强解决问题的“无限可能”。当你一次次地遭遇“教育挫折”时,我们就应该停下来,反思教育转化过程中点点滴滴、一言一行。做一个“温暖型辅导员”,努力让思想教育工作达到让学生感同身受、心服口服的良好效果,在这过程中,思想教育是“告知”而不是“灌输”,是“疏导”而不是“强制”,是“互动”而不是“被动”,否则只会出现“你若端着,我便无感”局面。正如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党的十八大代表包涵所说:“只有投入“爱心”和“真情”,才能慢慢拉近学生和我们在心灵上的距离,学生才会向我们坦陈成长的困惑,真正把我们当作生活上的朋友,人生中的良师。”有人说:“选择当一名辅导员会成为最接近幸福的人” 。带着“是学生点亮了老师这颗蜡烛”感激与珍惜,把育人工作当成事业,去照亮别人、幸福自己、更成长自己,做到育人有“高度”、有“深度”、更有“温度”。 回首我们工作,看着学生的成长过程,可以说一个辅导员的工作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次交谈、一次开导、一次鼓励、一次鞭策、一次批评等等育人点点滴滴,能够让学生心头温暖、真心接受、终生受益。学生“回头”,意味着对你我付出的最大认可、最大信任和最高褒奖。正是我们辅导员的千百次默默地坚守付出,才换来学生无数次地“回头”。
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我们知识分子身上一直流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独特品质与精神追求。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精神财富生产、传播和积累的重要承载者。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必须坚定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责任担当,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自觉把人生志向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之中。首先,我们要善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全面融入中华文明独特品质和文化基因,全面弘扬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独特民族精神,增强新时代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引导学生在感悟、领悟、体悟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感,努力成长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激发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其次,我们还要善于“讲故事”善用“小载体”,用“小故事”诠释“大道理”,用“小载体”蕴涵“大主题”。例如,一位2022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大、创造潜能不足和缺乏责任担当意识等问题,安徽理工大学土建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经过精心探究和实践,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通过“搭建小平台”、“关注小群体”、“解决小问题”、“重视小点子”、“聚焦小创新”、“树立小典型”、“集成小成果”、“创优小环境”等“八小建设”,力求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责任担当精神弘扬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同频共振,有力推动学生党支部整体功能不断提升,该案例入选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最佳案例(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高校),并被《安徽教育工作情况》、《安徽组工信息》全文刊发。《小载体蕴涵大主题:“四微四大”助推学生党员教育提质增效》入选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专题展示,并被《中国青年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网、《安徽青年报》、安徽先锋网、安徽教育网等媒体转载宣传报道。
青春不负时代,奋进正当其时。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到成为“大先生”,从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到弘扬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成为我们高校辅导员躬耕教坛、自我完善的方向引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你我职业价值功能确立“鲜明旗帜”,为你我砥砺坚定的“职业信念”、高昂的“职业精神”、饱满的“职业情感”和精湛的“职业能力”注入“洪荒之力”,激励着我们胸怀“国之大者”,将初心使命转化为具体行动,在青春引路人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贡献独特的“职业能量”和“群体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