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沙阳路南平房18号,一座由80年代老厂房改造而成的托育园所里,北科婴幼学苑负责人王悦正俯身和婴儿车里的宝贝们一一互动。这位“80后”女性创业者以“以爱育爱”为初心,用五年时间将斑驳的工业空间转化为昌平区托育服务创新示范基地,让温暖的专业照护之光照亮沙河镇数千家庭的育儿之路。王悦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实践者,更是国际幼教学院党支部书记和院长。她深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在这片充满爱与希望的土地上,她带领团队精心耕耘,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每一颗幼小的种子,让它们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绽放出最美的未来。
说起王悦创办托育机构的初心,源于两个交织着温暖与忧虑的生活切面。当她生育二胎后,因工作繁忙仅休养月余便重返岗位,幸运的是既有家中老人悉心照料,又有单位提供宿舍便利母乳喂养的温情支撑。而另一个画面却让她陷入深思——一位职场女性好友因事业上升期与育儿压力陷入两难,最终因“无人能搭把手”的困境暂缓生育计划。随着身边类似案例的叠加,那些因家庭支持缺失、育儿理念冲突产生的焦虑,那些职场女性在“生”与“升”之间的艰难抉择,逐渐在她心中凝成叩问:如何为现代母亲构建更有力的支持系统?当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将婴幼儿照护服务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时,王悦敏锐意识到时代的召唤。“政策春风吹散了迷雾,更坚定了我投身托育事业的决心。”她深知,唯有将个体经验升华为社会服务,才能真正为千万家庭托起稳稳的幸福。
“做托育不是简单的看护,而是用专业守护生命最初1000天的成长。”王悦带领团队打造出了北京市最大的普惠示范托育园,学苑开设乳儿班、托小班、托大班、混龄班,配备亲子教室、感统训练室、创意手工教室、营养膳食厨房、模拟街区以及户外活动场地,此外,更是专注教科研,打造了“生态、生活、生长”三生教育课程,建立起涵盖早期发展评估、个性化教养方案、健康管理档案的完整服务体系。保育师娟娟三年前是一名焦虑的全职妈妈,如今,她不仅成为高级育婴师,还加入园所课题研发团队,她说:“是学苑让我发现,育儿不仅是责任,更是专业。”
2025年3月,领取了昌平区“托育服务体验券”带着孩子到学苑体验的李女士激动地与我们分享了她的收获。作为双职工家庭,她曾为孩子的托育问题辗转难眠:“老人身体不好,市场上的托班要么太远,要么环境太窄。”北科婴幼学苑彻底解决了她的难题,“这里简直太壮观了,无论什么天气,孩子在这里能跑、能跳、能活动开,周末还主动要来找老师”。她毫不犹豫地给孩子办理了入托手续。
在感统教室,2岁半的阳阳正在老师引导下穿越彩虹隧道。这个曾经被诊断为轻度发育迟缓的孩子,入托三个月后,语言能力和大动作发展都有了显著进步。“之前跑三甲医院做康复要跨越大半个北京城,现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指导。”阳阳妈妈红着眼眶说,“王园长还定期请来儿童保健专家给孩子健康监测,让孩子在这里成长,我们感觉特别踏实。”
这样的故事在学苑里比比皆是。“托育机构应该是城市更新的温度计。”在王悦看来,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既要硬件升级,更要服务浸润,“老师要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服务孩子,服务社区和家庭”。每年学苑组织开展各类公益讲座、亲子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百余场,惠及千家万户,不断增强百姓“托得到、托得好”信心。2024年,北科婴幼学苑不仅荣获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更入选首批国家级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北京儿童友好城市共建联盟成员单位。
随着昌平区托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水平托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让王悦同志将目光聚焦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2023年国际幼教学院开设了北京市首批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并与北科婴幼学苑联合成立了北科儿童发展研究院,以及北京市昌平区婴幼儿照护协会。北科婴幼学苑作为国际幼教学院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将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和项目引入校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同时,学苑派遣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携手授课,共同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与发展。“院园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吸引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官方媒体的报道。2025年支部获评昌平区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光荣称号。面对荣誉,王悦依然保持着教育者的清醒:“孩子是我们的明天,更是城市的未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辰,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他们最初的光芒。”
当暮色降临,学苑里的灯光次第亮起,这温暖的光晕中,分明跃动着城市更新最动人的脉搏——那些被妥善安放的童年,那些重新绽放的笑颜,正汇聚成“昌平好人”最生动的注脚。正如曾在老厂房工作的退休刘大爷所说:“以前总觉得城市发展是高楼大厦,现在才明白,能让年轻人安心工作、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地方,才是最好的家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