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从追光者到引路人:青年教师赵玉超的育人故事

2025-01-31 17:07:56 窦金焕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是引导广大教师立德修身、敬业力学的根本,是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引领。为发掘和分享那些在教育事业中以学生为中心,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工作者的感人故事,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科教工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开展了“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系列活动,共同弘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教育家精神,探索全面建设北农动科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本期我们邀请到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优秀青年教师赵玉超,为大家分享他的育人故事。

微信图片_20241031103908

赵玉超(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

赵玉超,博士,副教授,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北京北农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博士后。2023年8月入职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反刍动物营养、奶牛营养与饲料科学、饲用植物提取物开发与应用。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

谦恭砥砺,诲人不倦

赵老师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不仅是学生们心目中的知识灯塔,更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良师益友。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赵老师深耕科研沃土,优化自身教育内核。受到院长蒋林树教授的熏陶,赵老师始终秉持着“用结果证明实力,用业绩捍卫尊严”的理念,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勇攀高峰。在育人理念上,赵老师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收获智慧与成长。赵老师的悉心教导与无私奉献,使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更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破茧求新,勤研覃思

赵老师深知科研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打破封闭的思维桎梏,积极交流互鉴,方能拓宽视野,激发创新灵感。在学术研究上,他认为单纯以论文发表为目的的科研模式,无法孕育出真正的创新成果,只能跟风模仿,最终只会让我们离实际需求越来越远。赵老师强调,真正的科研创新,绝不是让学生仅仅追求论文的发表数量,而是让他们深入探究科学本质、掌握科研方法。他开始让研究生翻译文献,采用最原始的手段去翻译和精读文献,让学生回归反刍动物营养的基础,深入探究实验设计的原理与目的。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学术能力,让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实。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除科研外,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上,赵玉超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突破自我,勇于创新。他常常教导学生,科研工作是一条充满挑战与艰辛的道路,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受得了失败,方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在科研生活中,赵老师为每个学生争取走出去汇报成果、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他坚信这不仅是对学生们自信心的提升,更是对他们综合素质的锻炼。无论学生们在未来是否继续从事学术科研工作,这些都将是他们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

不忘初心,追求卓越

“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总结”是赵老师对于教育家精神最深刻的理解。入职不到三年,赵老师已指导研究生发表科研论文25篇,其中SCI论文10篇,中文核心论文15篇,是优秀青年教师的典型代表。赵玉超老师秉持着苦练内功、兼收并蓄、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为此,赵老师不断精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将“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的工作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之中,以鱼水之情诠释师生之道,用心用情地培养每一位学子。

图片1

赵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第九届“消化道微生物生态和功能”国际研讨会




责任编辑:窦金焕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北京农学院动科教工党支部开展“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系列活动,邀请优秀青年教师赵玉超分享他的育人故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