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浪潮中,文化作为连接各民族心灵的纽带,正发挥着愈发关键的作用。2025 年3 月16 日,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彭恒利研究员一行,在新疆阿克苏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普及成效调研工作期间,受邀走进阿克苏地区国通语教育总督学阿孜古丽艾拜老师家中,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充满浓浓一家亲情谊的交流活动。
阿老师一家为调研组精心准备了一桌丰富美味的民族特色菜品,享受完佳肴后,受一家亲气氛的感染,调研组的成员语科院的博士生臧家俊主动起身,即兴朗诵了革命先烈方志敏烈士的散文节选——《可爱的中国》。他的语言坚定自信,声音饱含深情,抑扬顿挫,充满感染力,将方志敏对祖国炽热的爱、对未来坚定的信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当朗诵到“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这一段时,在场人员无不动容,潸然泪下。
在这一刻,方志敏笔下“可爱的中国”跨越了九十载的时空,冲破了语言与文化的重重壁垒,在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多民族听众心中,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它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而是化作了一种鲜活的、能够触动心灵的力量。
交流畅谈后,阿老师一家怀着真挚的心意,以维吾尔族传统花帽、艾德莱斯围巾相赠,这份充满民族特色的礼物,不仅承载着阿老师一家对远方客人的欢迎与祝福,更是不同民族间深厚情谊的见证。
这是一次跨民族情感互动的实践活动。烈士遗著从冰冷的历史文本转化为具象化的集体记忆载体,成为各民族共享的精神符号。其蕴含的爱国主义内核,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有效突破语言文化差异,拉近各民族兄弟姐妹间的距离,成为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介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