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设计学院美育辐射多元路径与成效
美术与设计学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教育担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华美育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美育教育的新路径、新模式,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公选课普及,以及场馆育人等多元方式,全方位推动美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中华美育的传承与弘扬开辟了广阔天地。
一流课程建设引领美育辐射国内外,弘扬中华美育
美术与设计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强国”“文化自信”“弘扬中华美育”等重要讲话为思想指引,践行“立德树人”“学生中心”“以美育人”理念,紧扣美育教育改革和地域文化传承两条主线,先后建设了以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和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为引领的一流教师团队;建设了以5门国家级课程、27门省级课程、2项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代表的一流课程资源;建设了以国家级和四川省思政精品育人项目、四川省课程思政标杆院系、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中心为支撑的美育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
推动美育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与交流。依托于先后建设5门国家级课程和27门省级课程的经验,以马涛教授为代表的课程建设团队先后面向校内和省内外30余所高校,累计上万名教师(人次)举办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专题讲座和专题指导。
推动大中小一体化美育和课程思政建设。依托连续十二年实施的全国美育骨干教师国培计划、各类培训项目以及与周边地区中小学开展交流,在横向课题实施、联合教研中促进美育之花渐次绽放。
推动全国、乃至于全世界美育辐射,弘扬中华美育。美术与设计学院在智慧树等多搭建12门在线美育共享课,其中2门出海印尼。仅智慧树9门课程选课人数高达182784人次。在国内进行文化自信建设时,进一步将弘扬中华美育到全世界范围内。
美术基础公选课建设引领美术辐全校,助力美育普及
美术与设计学院为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建设,全面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面向全校非美术专业学生开设了《美术基础》公选课,该课程以“普及美育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艺术情操”为目标,深受学生欢迎,近3年开课班级从8个班到38个班,辐射全校27个专业,4352人次。
美术基础课程作为美术与设计学院面向全校开设的培养师范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通识课程,结合成都师范学院“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的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师范生讲授美术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围绕纯美术、设计、民间美术等方面展开,将中国美术和民间美术作为主要讲授内容,向学生讲授纯艺术、设计、民间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精神,开拓学生的艺术审美视野,拓展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深厚的底蕴、根基和源泉,使学生掌握美术史脉络、美术的功能、绘画的造型语言、色彩、版画艺术、民间美术、手工艺艺术、东西方美术区别、现代设计等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我国艺术历史、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大国工匠精神。
美术基础课程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引,将美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美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将课程融合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育人理念,将道德文化融合进理论教学,将思政教育与技法学习有机结合,以达到育人先育德,学技能先学做人的教学目标。
多场馆结合,一馆多态,场馆育人辐射美育空间
美术与设计学院将美术馆(1500 ㎡)和陶艺、版画、雕塑、扎染、国画、书法等 21 个美术工作室(约 3000 ㎡)开展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一馆多态”的场馆育人活动。
自 2012 年美术馆、工作室开馆以来,践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以美润心”理念,立足学校“成人、成才、成师”的师范生人才培养定位,依托国家艺术基金、四川艺术基金实施,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创建和专业综合改革,通过开展有计划的“场馆育人”活动,先后面向共计 80 余万学生举办艺术展览、沙龙 100 余场次、举办名家创作观摩课 36 场(次);开发了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场馆育人”衍生课程,累计开设艺术体验课程和项目 300 余节(个),研发优质在线美育课程 12门,其中 1 门立项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立项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27 门立项为各类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等;搭建了“场馆育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了“校内+行业”高素质、专业化保障育人活动有效开展的教师队伍。用具体实践诠释了师范类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场馆育人全过程的行动与作为,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
一个场馆多种业态,育美、育心、育人融合贯通以美术馆作为“主场馆”,以工作室研习项目作为“主载体”,以在线衍生课程为切入搭建“虚拟态”,多方融合创造育人“融合态”,一以贯之,通过艺术展览与艺术沙龙(看)——艺术体验与艺术研学(做)——艺术表达与艺术讲解(用),为学生在场馆中接受美育熏陶、了解技艺方法、知识转化运用提供了递进式成长空间和途径,打造了集“观赏——体验——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沉浸式”学习平台。
“一馆多态”的场馆育人模式始终聚焦“场馆与学生活动+场馆与课程思政+场馆与社会实践”等三大板块融通共生,推进“活动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交流传播”等五大重点工作,为每一个参观艺术作品展、体验艺术实践活动的受众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粮食”,对于感悟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升审美眼光和文化自信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校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科竞赛活动,学生开始了“专业+艺术”的跨界实践。依托项目实践,团队教师撰写的《大众美育背景下的美术馆文化功能及其价值实现路径》研究报告获中国文联副主席边发吉同志肯定性批示,论文《大学美术馆的智识服务机制》发表于美术类权威核心期刊。美术馆展览和育人活动获中国美术报、新华网、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成都地铁传媒等多家媒体关注报道。
美术与设计学院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引领,以美术基础公选课为抓手,以美术馆场馆育人为平台,积极探索美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与此同时,在美育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校美育工作树立了标杆,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美育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理念,不断深化美育教育改革,加强课程建设与师资培养,拓展美育空间与平台,进一步提升美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