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五金”共建筑牢思政育人根基 职教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

来源: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时间:2025-04-23 08:38:35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是江苏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支部现有党员22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青蓝工程”4人,省优秀共青团干部1人,省高校优秀思政课巡讲团成员1人,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评委3人,常州市“龙城先锋师资库”党课名师2人,市“青马工程”优秀指导教师2人,市师德标兵2人,市梅特勒-托利多教育奖励基金获得者2人。支部先后荣获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常州市“秋白党支部”、常州市党员教育“3211工程”“支部书记工作室”荣誉称号,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获评江苏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

一、党建联建:以“五金”共建筑牢思政育人根基

支部依托省级思政课一体化示范项目,确立“金字平台构筑、金师队伍培塑、金课联动锻造、金材合作开发、金地协同共建”“五位一体”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一是推动“五金”循环联动。用“金字”平台培育“金师”队伍,以优良师资支撑“金课”教学,以思政“金课”激活“金材”资源,以核心教材引领“金地”育人。二是消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堵点。建立各学段联教、联研、联学机制,实现学段融通、内外一体、过程衔接,打通各学段思政教育屏障,实现思政课的时空场域拓展和育人模式对接。三是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平台。与武进区学校和教师发展中心、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常州大学附属小学等六家单位成立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党建联盟,以党建联盟领航联盟单位的思政工作,围绕教学改革、队伍锻造、资源共享、基地建设,落实高校党建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支部团队申报的《五金共建 职教赋能: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新生态》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

图1

1 我校参与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党建联盟签约

二、教育服务:以职教特色贯通学段育人链条

支部充分发挥职业院校领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项目的优势,强化职教特色、注重育人实效。一是“产教融合”中蕴含一体化的“横向贯通”。依托学校“吾有优学彩虹桥”项目、智能机器人与无人机综合体验中心、中式面点职业体验中心、国家级非遗项目金坛非遗刻纸基地、香水制作体验中心等开展联盟内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活动。二是“职普融通”中促进思政课的“纵向衔接”。支部持续推进“劳动育人+工匠育人”共同体,协同推进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和劳动教育,以思政课培育学生“职普等值”理念。三是“科教融汇”中体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资源共享”。建设红色课程(文化传承)、绿色课程(劳动教育)、蓝色课程(科技探索)“红蓝绿”三色课程体系,塑造“思政+劳动+科技”的职教思政育人品牌,形成“专而精、精而强”的区域性思政课一体化新生态。近三年,联盟成员共开展系列讲座70余场次,建成省市级职业体验和劳动教育体验中心 8 个,建成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市级课程4门、区级课程9门,开发“有我+”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实践课程、职业体验课程20门。

图2

2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学·联教·联研”活动

三、科技赋能:以链式思政教改激活思政育人效能  

支部依据各学段学生认知规律,改变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固守“自家门前路”的备课方式,联系前后学段的思政课标、教材进行集体备课,在大中小学开展循序渐进的链式思政课教学。一是实施“三链”教改衔接。依据各学段课程循序渐进的进阶理念,注重研究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进阶性,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实践。将小学的“故事链”、中学的“逻辑链”、大学的“问题链”有效衔接,实施“故事式-体验式-议题式-探究式”思政课一体化教改。二是实现一体化的“大思政课”教学闭环。串联“课程模块系列化(单元设计),课程教学情境化(议题启发),课程内容成果化(迁移应用),核心素养具体化(实践体验)”四大育人环节。三是实行“三级进阶”的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开发中注重理论素材与实践载体建设,注重小学的“故事链”,用小素材说明大道理;中学的“逻辑链”,用小切口去破开大主题;高校的“问题链”,用小情感去融解大社会,强化“螺旋上升”,加速同心同行。近三年,联盟编写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案例、教案、课件、讲义 57套,编写思政课辅学教材2部,撰写研究专著3部,拍摄微课视频42个,撰写学术论文28篇。2024年,支部党员立项教育部课题1项、市厅级以上课题4项,发表论文36篇,出版专著1部,4个作品获评江苏省高校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

图3

3 支部书记李飞的课题获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立项

四、实践育人:以“大思政课”培铸时代新人

支部立足职业教育特色,以“行走的思政课”为核心理念,构建“基地共建、路径创新、品牌引领”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培育“肩有担当、手有技能、心中有信仰”的时代新人。一是创新育人路径,构建“五路协同”实践矩阵。支部以“金地共建”工程为抓手,联合企业、乡村、红色教育基地等多元主体,打造“寻根红色之路、浸润法治之路、学工奋斗之路、科技游学之路、劳动研学之路”五条特色实践路径。与科教城高新产业园、戚墅堰大明厂、回民村、溧阳市姜下村等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二是深化基地建设,打造“全域贯通”育人场景。支部以“一基地一特色”为导向,构建覆盖城乡、链接学段、辐射行业的实践育人网络。校企共建“科技游学基地”,与常州电信共建“5G+工业互联网”研学中心,面向中小学开展“未来工程师”体验活动。校地联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联合常州市委统战部、常州市经开区党群工作部,组织学生开展统战课题研究。跨域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在贵州花嘎小学、四川甘洛县则石勒波村幼教点建立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走访学校,调研村寨,宣讲理论,践行促进民族团结使命。三是凝练品牌特色,激活“知行合一”育人效能。支部实施“一校一品牌、一课一精品”行动计划,推动实践成果向育人品牌转化。2024年,支部党员指导的两部学生作品《乡村振兴绘就希望的田野》《茶里千秋》同时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三等奖。撰写的两篇调研报告《城市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主要困境和应对策略——以江苏省6个城市为例》《留学归国人员助力地方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以增强欧美同学会组织活力为基础》获2024年度全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奖。

图4

4 两部学生作品同时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三等奖

未来,支部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巧用红色文化、地域特色和区位优势,通过校际联动开展教学研究、教研驱动促进教师发展、平台互动打造优质资源、活动推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探索“职教方案”,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

责任编辑:沈丹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五金”共建筑牢思政育人根基 职教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
    热度
    more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