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贸大学经贸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以学术力量回应国家关切 以专业建言服务战略全局
面对美国政府近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主要贸易伙伴陆续实施所谓“对等关税”措施,我国第一时间作出坚决有力的回应,引发全球高度关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的多位专家学者,依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 13)、《央视财经》、《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平台,深入解读热点政策、阐明中国立场、剖析全球影响,积极发出贸大声音,服务国家战略大局。
在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中,赵忠秀教授表示,美国对多个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短期内将显著推高其进口商品成本,抑制贸易规模。由于美国本土生产能力难以迅速替代进口供给,通胀水平可能进一步上升,消费需求也将面临制约。针对应对措施,赵忠秀指出,中方始终坚持理性克制的原则,采取有针对性的反制措施,聚焦美方对华依赖度较高的关键领域,体现出最大程度的善意与合作意愿。同时,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具备较强韧性,能够有效应对相关冲击,而美方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他指出,此轮关税升级不仅加剧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也对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体制造成冲击。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将坚定维护公平有序的国际贸易秩序,持续推动全球经济朝着开放、合作、稳定方向发展。
崔凡教授在接受《央视财经评论》采访时指出,此轮加征关税将直接推高对美出口企业的贸易成本,冲击供应链稳定。为应对冲击,我国已推动内外贸一体化、鼓励出口转内销,并积极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他特别强调,企业应理性应对美国进口商的压价要求,避免亏本出口,以免损害贸易条件、违反国内法规,并增加被美方实施反倾销调查的风险。
崔凡指出,美国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未能实现其设定目标,反而加剧了本国通胀、推高物价、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对中低收入群体造成更大冲击。同时,由于通胀压力上升,美联储面临更大的降息掣肘,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他进一步分析,“对等关税”虽可能在短期内阻挡部分进口产品、带来制造业回暖的表象,但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高关税将抬高原材料成本,削弱制造效率与国际竞争力,长期看难以支撑美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余心玎教授在《光明日报》撰文表示,美方所谓“对等关税”,其出发点不是基于规则和协商的对等,而是以片面认定的贸易逆差为依据,通过单边加征关税的方式,向贸易伙伴施压以谋求不对等利益。本质上,这是披着“公平”外衣的保护主义,是对自由贸易精神的背离。这类关税工具的泛化使用,不仅损害了相关国家企业的正当权益,也使美国本土企业和消费者承担了额外成本,全球市场对此已发出强烈预警。
而我国始终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维护者,我国在维护自身发展利益的同时,始终致力于以制度化方式维护公平有序的国际贸易环境。我国始终强调通过对话而非对抗来妥善处理分歧,推动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合作回归国际主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