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竹教授受邀为国培班 讲授“展示空间叙事策略设计”
7月1日,2025年广东省职业院校“人工智能背景下空间规划与展陈设计类专业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研修班(国培)”在顺德职业技术大学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国家级培训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吸引了来自全省23所高职院校的40名骨干教师参与。
在为期14天的研修中,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正高级设计师张俊竹博士作为核心培训专家,7月2日上午为学员带来了《展示空间叙事策略设计》专题课程。张教授结合自身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国家级项目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如何将叙事逻辑、文化内涵与空间体验创新融合,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展陈设计的前沿理念与方法论支撑。

针对当前叙事学研究在空间维度上的相对薄弱,以及展示空间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独特优势,张教授在课程中深入探讨了叙事学跨学科和跨媒介研究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他明确指出,展示空间叙事的本质是跨媒介叙事,其核心目的在于提升信息传递效能,使受众更易认知与解读。张教授详细剖析了展示空间叙事独特的话语形式,包括叙事内容转译、情节介入、展物解构与意义凸显,并阐释了其内涵与外延语义的表达途径,构建了展示空间叙事与文学叙事的互文逻辑。
基于叙事学与认知论的同构共创视角,张教授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地构建了展示空间叙事的理论框架。该框架系统性地涵盖了叙事内容、叙事者与授述者、空间环境与信息形态、叙事环境、叙事秩序以及叙事媒介等核心要素。同时,他凝练了创造话题型、技术应用型、以观众为中心型、体验探索型等多元化的展示空间叙事类型。尤为关键的是,张教授借鉴唐纳德·诺曼的设计层次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包含本能层、行为层与反思层三个设计层级的展示空间叙事设计手法。
课程的核心成果与亮点在于,张教授依据其研究,凝练出展示空间叙事设计的七个关键过程要素:主题(T=Theme)、情节(P=Plot)、秩序(O=Order)、修辞(R=Rhetoric)、转译(T=Translation)、传播(S=Spread)、媒介(M=Medium),并以此为基础,首创性地构建了具备生态循环功能、意义阐释与系统协同特征的展示空间叙事设计策略模型——TPORTS-M模型。该模型为学员提供了清晰、系统且可操作的设计方法论指导。

张教授的授课内容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引发了学员们的强烈共鸣与深入思考。课程结束后,参训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巨大,对如何将叙事学理论系统性地应用于展示空间设计实践,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优化叙事流程、增强观众认知与体验有了清晰的认识。多位学员在互动环节踊跃提问,就TPORTS-M模型在具体项目(如红色主题革命馆、主题人物馆、校史馆等)中的实操应用、如何平衡技术应用型叙事与内容深度、以及如何有效评估叙事策略的效果等关键问题,与张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应文心老师表示:“张教授构建的叙事框架和TPORTS-M模型,为我们设计有逻辑、有温度、有效果的展示空间设计提供了‘方法论地图’,尤其是将认知心理学(反思层)融入设计层次,对提升教师的设计思维与教学能力非常有启发。” 另一位学员则针对诺曼的三层次设计,请教了如何在数字化展陈中强化本能层吸引与反思层共鸣的结合策略,张教授结合前沿案例给予了详细解答。

张教授的课程,以其在“叙事学”、“展示空间叙事”、“叙事框架”、“叙事策略”及“叙事模型”领域的深入研究为基础,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更紧密贴合人工智能时代展陈设计实践的需求。其前沿的学术观点与实用的设计策略模型,有效提升了参训教师在叙事性空间营造、信息高效传达及文化内涵深度表达方面的专业能力。学员们一致认为,此次课程内容新颖、体系完整、指导性强,为他们未来在专业教学与项目实践中运用叙事策略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工具模型。张教授也对学员们的积极反馈和深入思考表示赞赏,并强调将持续深化该领域研究,推动展示空间叙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