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教授龚盛昭被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一殊荣是对他扎根职业教育27年,以“拓荒牛精神”推动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其坚守教育初心、服务产业发展的卓越贡献的高度褒奖。
从“三无”困境到全国标杆:白手起家的教育拓荒者1996年,龚盛昭从企业调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创办精细化工技术专业。面对无教材、无设备、无经验的“三无”困境,他深入珠三角50余家化工企业调研,摸清产业需求,将办学方向定位为日用化工和涂料油墨领域,填补了职业院校专业空白。为编写符合行业标准的教材,他跑遍图书馆和实验室,甚至徒手搅拌原料完成实验验证,历时两年推出首套融入产业新技术的实训教材。2019年,他带领的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群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排名全国第一,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
科教融汇:培养“工程师而非生产工人”龚盛昭创新提出“做中学”问题导向教学法,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堂。例如,在《洗发香波》课程中,学生动手调配产品并现场试用,通过问题分析、实验改进,掌握研发全流程。他还将科研流程引入实训,指导学生参与技术攻关,累计指导学生申请发明专利20余件,获“互联网+”等省级以上双创奖项42项。
其培养的600余名学生成为企业工程师或高管,100余人成功创业,涌现“香皂大王”“气雾剂大王”等知名企业家,被学生戏称为“老板批发工作室”。
作为高职院校科研先锋,龚盛昭带领团队攻克化妆品领域防晒、美白、防腐等多项“卡脖子”技术,研发成果在企业转化后新增产值超20亿元7。他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构建“以研促教、以研育创”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团队引领:打造“黄大年式”教师队伍龚盛昭注重团队建设,带领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培养了一支“双师型”队伍。其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并帮扶40余所院校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劳模心声:以爱育人,步履不停“学生成长,就是老师最高兴的事。”龚盛昭始终秉持这一信念,即便临近退休,仍奔波于课堂与企业之间,将产业前沿动态带入教学。他坦言:“教书育人是我的事业,是我毕生的追求。”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