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南陈北李,铸革命荣光” -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党支部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发挥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强特色、出经验、做示范,丰富理论学习教育载体,推出样板党支部成员理论宣讲“样板·研讲”系列微党课专栏。通过构建“学、研、讲、宣”理论学习模式,旨在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致力于培养理论素养高、政治素质硬、宣讲能力强的党员队伍。支部将通过录制微视频的形式,开展理论学习专题宣讲、红色经典著作研读分享等展播活动。党员自主研学,将所学所研转化为能讲能宣,用青年话语分享所思所悟。
本期第五讲,我们聚焦微党课专题“忆南陈北李,铸革命荣光”。接下来,由支部党员严菁菁作为主讲人,带领大家深入探讨“南陈北李”的革命精神。传承革命先辈的遗志,以“南陈北李”为镜,用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大家好!我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党支部的宣讲员——严菁菁。
今天的微党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风雪路上的建党约定。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南陈北李?中共党史上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佳话。“陈”是指陈独秀,陈独秀先生,字仲甫,被视为“新文化运动总司令”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及党的早期领导人。“李”是指李大钊,李大钊先生,字守常,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所以称“南陈北李”,是因为建党时期陈独秀活跃在上海、广东,而李大钊则在北京。
那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一段怎样佳话?说到这里,就与北大红楼渊源深厚,1918年8月,一栋中西结合的大楼在北京拔地而起,在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北大红楼,从使用的当年就开始了其辉煌的历史篇章,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在这里点燃篝火,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生根发芽。将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聚汇着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胡适等一大批新文化运动先驱,见证了新文化运动演变的百年历史,时代的故事娓娓道来。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南陈北李十年的革命友谊。
进入19世纪中,由于封建统治腐败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黑暗,经济凋零,社会残破,民不聊生。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恢复帝制,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要改变中国必须从思想启蒙、从革命入手。1915年,满怀对中国命运密切关注的陈独秀毅然决定从日本返回中国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由此揭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序幕。1917年北大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在担任文科学长期间,他主编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次年,李大钊出任图书馆主任,两人正式开始共事。在李大钊的带领下,一批真心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青年,经常聚集在北大红楼,研究讨论新思想。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在此后他们逐渐将十月革命与中国联系起来,当下的中国能否借鉴十月革命经验,走十月革命道路?带着这种想法,他们热情介绍和研究十月革命,使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为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
1919年,在陈李二人指导下,一场彻底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彻底爆发,6月11日,陈独秀在下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捕入狱,共同起草宣言的李大钊获得此消息后,立即组织学生将陈独秀被捕的消息四处传播,通过制造社会舆论压力营救陈独秀,共同的理想信念使得二人革命友谊迅速升温,陈独秀的思想一度引起北洋军阀的慌张与干涉,密谋二次逮捕陈独秀,李大钊获得此消息后,决定亲自护送其出京,此时正是北方收账的时候,于是李大钊雇了一辆骡车,装扮成收账先生,让陈独秀坐在车里,为了避免陈独秀的南方口音,沿途住宿等一切问题交由李大钊出面办理,就是在这辆途径天津的骡车上,这对中国合伙人,一路颠簸,一路交谈。交谈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毫无干涉的交谈,使得二人达成建党约定,成就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陈独秀抵达上海后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李大钊发起成立的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南北呼应。中国历史上就此出现了开天辟地的一幕。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如何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如何更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