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芯’筑梦,科创未来”——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实践探索

2024-11-24 15:59:11 姬建伟

一、背景与起因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应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集成电路专业学生党支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依托集成电路专业学科优势,系统打造“科创未来,点‘芯’筑梦”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以“点亮孩子心中的科技梦”为核心目标,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科普教育,走进小学、社区等校外实践基地,以分组式、互动式和动手体验式趣味性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技盛宴。同时,也提升大学生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实现红色文化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

二、做法与流程

(一)准备工作

1.团队组建与培训

党支部认真组织、招募志愿服务人员,招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政治素质强的团员参与其中,搭建平台,设置招募培训、评比奖励、课程开发等方案和机制。党员组织课堂小组、试讲和活动开展,参与科普讲解,在活动中发挥先进模范作用。

每学期定期招募志愿者,进行筛选、面试后建立科普志愿者库,并进行统一培训,并邀请专业课教师分享课堂经验。出台培训考核机制、确定考评标准,前期组织试讲,合格后才能担任课堂主讲,形成“选拔-培训-授课-总结”流程。

图片 1

2.课程研发与整合

结合通信电子、集成电路学科特色,精心设计科普内容,挖掘主讲内容中的红色元素,自然融入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科技强国等内容。形成系列科普教育课程资源,动手制作趣味性教具,开发主题科学小实验,整理归纳线上音视频资源,在引领学员了解中国科技发展前沿和趋势的同时,在其心中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二)开展方式、过程及特点

1.1+3+N”模式打造场域共同体

党支部系统谋划,邀请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科普讲解把关,设计好内容、组织、制度的四梁八柱。

现已形成组建1支科普队伍,对接建设社区、乡村、社会单位3类志愿服务平台,打造N堂特色科普课堂,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对接保定市图书馆、保定市青少年宫、顺平中粮希望小学、竞秀区兰园社区和青山公爵城等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科普志愿服务,为活动开展提供了广阔平台。推出“无线信号传播技术”“点屏贪吃蛇实验”“单片机电子琴”“电报机与莫尔斯电码”“电子拔河比赛”等N堂特色科普课堂,开发丰富多彩的科普实验教具。

2.“五个选准”聚焦活动针对性

一是选准宣讲人:挑选政治素质高、理论水平强、表达能力好的党员和团员作为宣讲员,党支部组织内容把关,确保宣讲质量。二是选准宣讲主题:根据受众学员兴趣和需求,精心选择宣讲主题,抓住科技、国家、社会热点,深挖红色元素,融合科普教育。如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之际,讲解本系校友、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张庆君将创新写上太空的励志故事;在讲解光纤原理时,分享“中国无线电波之父”李白的斗争事迹,引导学员追思革命岁月,紧跟党的脚步,争做社会主义接班人。三是选准宣讲方式:针对受众群体特点,选择最优宣讲方式,采取“科普+”红色视频、科学家故事等模式,深深打动人心。四是选准宣讲对象:明确宣讲对象,提前调研需求和特点,确保宣讲活动有的放矢,效果明显。五是选准宣讲时间和场域:合理安排宣讲时间和场地,室内室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实现科普时域、场域和领域多元共融。

3.“三环节七步骤”畅通课堂流程

一是课前环节: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党支部带领主讲小组确定科普主题和内容,备课组准备讲稿、演示文案,自主购买或研发教具。严格试讲把关,审核组组织试讲,对内容把关,确保主讲人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内容设置合理,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是课堂环节:设置导学引入,通过质疑激趣、故事引入、问题疑问等方式引入主讲内容。进行理论讲解,完成科普知识讲解,开展知识竞答、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多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创新实验形式,巧妙将复杂的电子学知识转化为小学生能够理解并亲身体验的动手实验,水果电池、循迹小车、智能光控路灯等创新性教具,激发了小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三名志愿者负责一堂科普课,专题化备课保证讲解质量。课上采取互动式、动手体验式活动,确保了个性化辅导和互动,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是课后环节:注重整改提升,对接党员、指导老师、学生负责人、授课小组总结课堂情况,结合学生反馈,提出整改意见。重点宣传推广,宣传组完成活动宣传,进行推送,并总结活动经验。

图片 2

4.“三维四色”赋能课堂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三维能力素养”。科普课堂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素养维度等三大维度培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如组织水火箭实验中,除了讲解压力、反作用力、大气压力等科学原理,还会组织小组相互协作,集中展示,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会讲解钱学森科技报国故事,宣讲“两弹一星”精神,引领学生关注中国航天发展现状和趋势,涵养科学家精神。

图片 3

突出科普“四色”,打造多彩课堂。红色燃梦是在科普课堂讲解科学家的故事,涵养家国情怀;蓝色追梦从简单的科普小实验出发,系统讲解科学知识,并引领小学生关注当前科技发展现状;绿色启梦聚焦能源电力知识,培养绿色低碳环保意识;金色圆梦在孩子心中树立金色科技梦,点燃科技报国的梦想。

图片 4

5.互动体验式形成教育闭环

科普志愿者从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让参加活动的小学生唱主角。以“分小组-团队”课堂模式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划分课堂小组,提高课堂互动性,同时实现参与、竞争、合作、提升。课堂设置动手操作环节,让知识“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完成“原理讲解-动手操作-现场展示-知识内化”的闭环。

三、效果与启示

(一)工作效果

1.形成良好示范作用

本活动获评2023年河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品牌项目、2024年校级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二等奖、校级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荣誉。先后得到全国高校思政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三下乡网、大学生网报等媒体报道。

2.大学生志愿者、学员双向成长

2023年至今,参与志愿者获评河北省优秀学生干部1人、校级团员标兵1人、志愿服务先进个人22人;涌现出河北省级先进班集体1个、校级先进团支部7个。河北小学学生在保定市2024年中小学教育机器人竞赛(小学组)中获奖7人。

3.助力“双减”落地

建立4个校外科普实践基地,深入河北小学、保定市图书馆、保定市青少年宫、社区和乡村累计服务3000余人次、2000余小时,好评率超99%。为“双减”落地提供有力支撑,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

(二)经验启示

1.党建引领是关键

党建引领为活动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党支部精心组织和党员率先垂范,确保了活动顺利开展、高效推进。

2.红色文化赋能增色

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增添了活动的浓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讲述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式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科技兴趣,还培养了其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3.互动体验式教学提升效果

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和理解能力。设计富有创意的实验、操作环节,让学员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辅相成,增强学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案例研究受到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长城计划专项资金资助

责任编辑:姬建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该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科普教育,以分组式、互动式和动手体验式趣味性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场科技盛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