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潜,为提升教科研水平搭平台
组建了2支“学术带头人+党员排头兵”的双带头人科研团队。双带头人将“上党课”与“做科研”相结合,带领团队实现了入党初心与科研初心的回归;建立了团队党员与所在教研室群众“1+1手拉手”活动机制,密切开展学术“互学、互帮、互助”精准帮扶活动,提升科研成果产出效率。高效的工作机制为团队注入了攻坚克难的坚定斗志,实现了凝聚老师有力,大家拧成一股绳构筑起了坚强的战斗堡垒,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截至目前,支部全部成员均获得过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资助。
建立了国际交流的“接力棒”制度,发展形成了“点线面”国际学术圈。支部成员的国际化水平较高,刘吉臻同志、刘向杰同志、侯国莲同志早在上世纪或本世纪初曾先后赴加拿大皇后大学、墨西哥国立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进行高访,他们在支部会上一直提倡“与时俱进,拓展国际视野”,并主动与支部探讨并结合其他同志的学术方向与个人意愿,为他们联系国际访问平台,房方同志、孔小兵同志、林忠伟同志先后受益,支部将这一机制进一步服务于教研室非党员老师,随着出访同志的逐渐增多,国际交流由孤立的点连成了线进而发展成了面,显著提高了教研室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视野,真正实现了服务老师有力。目前,支部所在教研室78.26%的老师具有海外经历。
建立了教学教改的“传帮带”制度,通过定期组织教学示范课、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为教学质量提高搭建平台,对新入职教研室教师实施“重起点、多帮一、全进程”的多空间时间维度追踪帮扶体系,将“讲良心、高素质”的思想入心,构筑起结构合理的老中青教学品牌梯队;组建了教研室教学督导小组,通过课堂督查与学生走访评价教学效果,进而形成意见反馈督促及时整改,显著提升了课堂质量。在支部搭建平台的培育下,青年教师秉承了教研室老一代教师的优良传统,所带课程学生评价优秀率一直稳居学校前列,支部所在教研室50%以上的老师获得过教学优秀特等奖以及优秀奖等奖励。
广开门路,为提升教科研水平架云梯
秉承着“请进来、走出去、促成长”的理念,支部广开门路,围绕教学、科研、国际交流、工程化等各方面,组织广大党员同志学习新知识、开拓新思路:
邀请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北京联合大学师德先锋、通信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江静老师做“课程思政”建设专题报告。
邀请北京大学喻俊志教授传授基金本子撰写经验,面对面、一对一帮助修改本子。
多次邀请IEEE Fellow K.Y. Lee教授、英国利兹大学Robert教授、等做学术报告,了解本领域国际前沿,交流先进的科研经验与方法。
联系了国家电网风光储示范基地,通过现场参观交流、模型观摩、及与现场技术人员的交流等多种形式,了解现场需求及工程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典型引领,为提升教科研水平铸品牌
支部特别注重树立教学科研的典型样板并发挥其示范作用。广泛开展“党性要求是什么,为人师者做什么,教学科研怎么办”大讨论活动,每年评比出“优秀班主任”、“教学优秀奖”、“优秀共产党员”等典型,并开展结对子活动。每名教学优秀奖获得者与2-3名教师结成一个小组,定期、不定期开展教学研讨,通过分头备课,相互听课,集体评课,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科研典型分别在奖励申报、项目申请、高水平文章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为老师们传授经验与面对面辅导;
支部树立了精品课程样板。按照每名教师至少要有一门精品课的要求,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完善课程,反复打磨,精益求精,使课程质量上台阶。
支部建立了优秀青年教师培育制度。支部每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邀请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把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