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铸魂育人 多维协同厚植家国情怀
党建引领铸魂育人 多维协同厚植家国情怀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信息工程系党支部育人实践探索
一、问题缘起:新时代高校育人使命的实践应答
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叩问下,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信息工程系党支部立足"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背景,聚焦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与成长规律,发现存在以下育人困境:近十年教学数据显示, 35%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价值取向模糊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在"Z世代"成长环境下,学生普遍存在"三个脱节"——专业认知与时代需求脱节、个人理想与国家使命脱节、知识获取与价值塑造脱节。这些现象折射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互联网时代冲击、多元文化碰撞中的现实挑战。
二、创新路径:构建"三维一体"育人新范式
电子信息工程系党支部自2015年起,着眼于“小学--中学--大学”全过程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针对高校学生和威海市中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了有意的探索,结合科普讲座和专题讲座,将国家情怀厚植到讲座中,以亲身经理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使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人身观。具体做法如下:
(一)党建引领强根基,筑牢思想铸魂主阵地
1.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将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专业认知导论课+军工文化实践课"三阶课程体系。通过"党员教师-班级"结对机制,建立"思想引导+学业指导+生涯辅导"三位一体帮扶体系。
2.创新"大思政课"实践载体,依托海棠书院打造"红色经典研习坊",开展"大国工匠面对面"等品牌活动32期,实现师生比邻而居、教学相长,构建浸润式育人生态。
(二)科教融合育新人,搭建成长赋能立交桥
1.创建"大国重器讲师团",开发"雷达技术与中国智造""星际激光通讯中的家国密码"等特色课程模块。采用"情境教学四步法":国际形势导入→核心技术解析→科学家故事讲述→生涯规划引导,累计开展专题讲座89场。
图1 大国重器讲师团讲座现场
2.推行"科研反哺教学"计划,将天眼FAST、嫦娥探月等国家重大工程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构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创新实践"进阶式培养体系,学生科创竞赛获奖率提升40%。
(三)协同育人拓格局,构建大中小学共同体
1.全面推进支部党员下沉到威海中小学 担任"科学副校长"制度,组建由8名领衔的专家团队,研发"北斗导航与国家安全"“信息学启蒙教育”等中小学科普课程,并以“中国航天日”“五四青年节”为契机,走进中小学校园,开展航天精神教育活动。
图2 科学副校长聘书
图3 科学副校长讲座
2.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党支部成员分别担任指导老师,以 “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航天精神,励志科技报国”主题,开展了“溯源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精神”“ 行中国式道路,绘现代化蓝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和调研,组织学生100余人赴北京,陕西,山东、江苏、福建等地,进行实地学习。
三、实践成效:育人质量与辐射效应双提升
十年深耕形成"三个显著转变": 学生到课率从82%提升至98%,参军入伍、投身国防科技领域就业人数增长1倍,家长对专业认同度达90%以上。构建起"校内校外联动、课内课外贯通、网上网下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累计辐射6个省市、10余所院校,培育"航天精神宣讲团"等学生志愿团队8个。
四、经验启示
(一)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根本
将"四个自信"教育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用科学家精神铸魂,以关键技术育人,使专业课堂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主渠道。
(二)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机制是关键
打破学段壁垒,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共同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形成育人合力。
(三)实践育人与时代表达相结合是路径
创新"科技+思政"教育模式,用青年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使家国情怀教育可感可知、入脑入心。
该案例彰显了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为破解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硬融入"难题提供了哈工大方案,生动诠释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