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多维协同育新人
南京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是第二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校级先进党支部。支部现有教工党员13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支部书记王云琦,副教授职称,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先后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务工作者”、学校首批“身边的榜样”校园模范人物等荣誉称号。
支部自成立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党建为引领、专业为引擎”的工作理念,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理念,将党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工作中支部持续推进“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走深走实,发挥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一支思想统一、战斗力强的支部队伍,全体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开拓了“党建+美育+N”的品牌党建引领工作法:以党建推动协同育人,促进党建和协同育人双融合、双提升;以党建携手专业链接社会服务全过程,打造党支部党建、美育、社会服务的品牌影响力;数智化赋能党建工作,创新党组织活动,助力“学习型”支部建设;将党建和美育融入“三下乡”、“返家乡”等活动,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一、党建联建搭桥梁,产教融合赋新能
教工第一党支部与江苏省室内装饰协会党支部共建联谊活动,以党建为纽带,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授牌“理事单位”、搭建“岗课赛证”协同平台,推动校企资源互通。双方提出“行业+高校+党建”联动模式,促进课程创新与行业需求对接;支部“党建+美育+N”工作法,将红色展陈设计、技能大赛指导等融入教学实践,形成“党建引领专业、专业反哺党建”的良性循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实践育人润无声,皖风写意传匠心
教工第一党支部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皖南写生基地,开展“写生路上的思政课”。师生在屏山、宏村等古村落中,以徽派建筑为媒,探讨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支部书记王云琦带领学生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激发创新思维;青年教师居晓馨结合红色资源,指导学生创作传递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实现“山河大地即课堂,丹青笔墨铸信仰”的育人目标。
三、教育服务拓新局,访企拓岗促共赢
教工第一党支部牵头“访企拓岗”专项行动,走访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雄狮艺术设计院等企业,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开发课程、引入企业导师,打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企业反馈学生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学院则借助企业项目反哺教学改革,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四、赛课贯通强技能,协同育人显实效
教工第一党支部以赛促教,以课融赛。支部书记王云琦、青年党员教师宋珂指导学生斩获全国室内设计技能大赛一等奖,并将大赛标准融入课程设计,形成“赛课贯通”模式。环境设计专业依托“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联合协会举办行业竞赛,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评审,推动教学与行业标准接轨。通过“理论—实践—竞赛”闭环,培养兼具创新力与实战力的复合型人才。
五、文化传承赋新意,手造匠心绽芳华
教工第一党支部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在《公共景观小品》课程中,支部联合竹编非遗传承人,将竹编技艺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支部书记王云琦、党员教师李青璇带领学生从竹构材料研究、传统技法学习到作品共创,完成竹编艺术品的创新设计与实践,2025年3月,师生作品亮相“手造巡游•玄武雅集”,以竹为媒,展现传统工艺的现代生命力。展览不仅成为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平台,更通过社会互动传递文化自信,实现“课堂即工坊、作品即宣言”的育人目标。活动进一步深化了课程思政内涵,助力传统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支部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中的先锋作用。
六、科技赋能育新质,AI融合启未来
教工第一党支部紧跟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推动教育教学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在专题学习会上,支部书记王云琦以《商业展陈设计》课程改革为例,系统阐释AIGC技术融入教学的策略与路径。课程通过AI生成内容辅助设计、虚拟场景模拟、智能交互体验等创新手段,重构展陈设计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数字化创作能力。支部党员教师围绕“人工智能+设计教育”展开研讨,筹划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增设AIGC技术模块,推动科研创新与产教融合项目落地,构建“技术赋能教学、教学反哺产业”的生态闭环。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支部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高校智慧。
教工第一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以“强国行”专项行动践行“党建+美育+N”工作法,形成“党建+专业+科技+文化”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期以来,从非遗竹编的文化传承到AI技术的教学革新,支部始终立足时代需求,探索多维协同路径。通过“新质生产力”专题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教育生产力,推动课程思政、科研创新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从皖南写生的红色浸润到玄武雅集的手造匠心,从访企拓岗的产教联动到AI赋能的未来课堂,支部以创新为引擎,持续书写高校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的示范篇章,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