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心血管研究所党支部:党建引领,多维奋进,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心血管研究所党支部是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和江苏省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9月,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为基础,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苏州大学分中心为主体。作为师生联合支部,这里凝聚着43名怀揣理想、勇担使命的党员,其中教职工党员13人,研究生党员30人,党支部书记胡士军教授为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党支部将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转化医学为宗旨,针对重症心血管疾病开展精准医学研究。近年来,支部带领科研人员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完成了中国空间站第一批细胞学实验,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心肌细胞送入太空,开启了我国空间生物医学研究的新征程。
一、党建联建:凝聚合力,筑牢根基
强化组织建设,夯实党建根基。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员日常教育,实施党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和党员轮流讲党课,开展“走看学做比党建”“传承红船精神”等活动,不断提升党支部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引领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树牢科技报国志向,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强化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加强师生思想引领和政治吸纳,近3年发展6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入党,6人提交入党申请书,3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深化合作共建,搭建创新桥梁。秉持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理念,党支部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与苏州工业园区、公立医院等合作共建,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与专业特长,搭建师生与企业、医院、科研机构等合作平台,贯通党员教育管理与业务工作发展。开展沉浸式党支部联建活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共同发展,建立校所、校企、校院科研转化合作助力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科研团队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人才互通、技术共享、资源互补,搭建连接党建与科研创新的坚固桥梁,共同围绕太空生命健康这一重大难题集智探索,共建中国空间站心肌细胞研究平台,开展空间站首个细胞研究项目。
二、教育服务:科普启智,传承精神
航天科普点燃青少年强国梦。在国家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民众关注度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党支部敏锐捕捉时代脉搏,主动迈出实验室的大门,与中小学、苏州科协、苏州电视台等合作,将航天知识的火种播撒进校园。举办8场别开生面的“心肌细胞的太空之旅”主题科普讲座,为孩子们奉上了丰盛的航天知识大餐。面对孩子们天真烂漫、充满奇思妙想的提问,如“细胞在太空里吃什么呀?”“细胞在太空里也和航天员一样会变胖吗?”“细胞在太空里也会飞起来吗?”等问题,党员同志们始终面带微笑,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一一耐心解答,让复杂的航天医学知识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扎根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激发起他们对浩瀚宇宙、对科学探索的无限向往。
红色研学厚植人才家国情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一支爱国奉献的科技人才队伍是关键。党支部坚持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科技人才,用好本地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师生到王淦昌故居、李强革命历程展示馆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让青年党员对科学家精神有了更为直观、全面、深刻的体悟,在红色实践的洗礼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汲取前进的智慧与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身于科研攻坚的伟大事业之中。
三、科技赋能:探索前沿,硕果累累
开启太空细胞研究新纪元。随着太空探索的步伐日益加快,人类在太空长期生存所面临的生命健康问题愈发凸显,成为亟待攻克的科学堡垒。党支部勇立潮头,聚焦这一前沿领域科研攻关。2021年10月16日,支部书记胡士军教授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莹辉教授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将来源于尿液中细胞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心肌细胞随神舟十三号送入太空,顺利完成了中国空间站首个活细胞研究。这一重大成果不仅在备受瞩目的“天宫课堂”惊艳亮相,让全球观众首次目睹太空环境下心肌细胞的“钙信号闪烁”,更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大放异彩。六个月后,心肌细胞随神舟十三号返回地面,合作团队对太空实验细胞进行深入地系列研究,在太空微重力诱发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刊载于国际知名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彰显着中国科研团队在航天医学领域的卓越实力。2024年12月30日,在迎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首次公开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团队研究成果入选太空人体研究七大进展,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对胡士军教授团队进行了采访报道。
持续深耕科研创新领域。党支部乘胜追击,持续加大在航天医学与心血管研究交叉领域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深入挖掘太空微重力环境对心血管系统的深层次影响机制,通过构建更为精细的细胞模型、开展多维度的对比实验,力求全面揭示太空环境下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潜在规律;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基于太空研究成果的地面应用转化路径,致力于将太空科研发现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临床诊疗手段,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曙光。
四、实践育人:知行合一,培育英才
搭建科研实践平台。党支部深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依托自身丰富的科研资源与项目优势,积极为师生搭建科研实践平台。设立多项本科生、研究生科研实践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探索,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深度参与到心血管研究前沿课题之中。从基础实验操作到复杂数据分析,从文献查阅整理到科研论文撰写,让学生在科研实践的各个环节得到全方位锻炼,逐步成长为具备扎实专业基础、敏锐科研思维与较强动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丰富实践育人体系。除了专注于科研实践育人,党支部还注重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心血管疾病科普宣传活动,走进社区、敬老院等地,向广大群众普及心血管健康知识、疾病预防方法以及急救技能。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到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进一步激发他们为医学事业奋斗的决心与动力。
五、行动计划:砥砺前行,再谱新篇
展望未来,党支部将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深入贯彻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作和“强国行”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等各项工作机制,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在航天医学与心血管领域的科研投入,汇聚师生智慧与力量,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大突破。拓宽科普教育覆盖面,创新科普形式与内容,让更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了解医学、热爱科学,为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深化实践育人,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更具挑战性的实践机会,助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属于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心血管研究所党支部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