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体育魂,‘双带’铸就强国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教工党支部现有教师党员17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硕士学位13人,支部书记由体育学院副院长任云兰教授担任。支部书记作为“双带头人”,不仅具备深厚的党务工作经验,在体育教学与科研领域也成绩斐然,有力带动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同频共振。目前,党支部拥有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教师,涵盖了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社会体育指导等多个专业方向,构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党员队伍。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着力提升思想引领力、支部战斗力、师生凝聚力和发展推动力,实现党建工作和业务发展创新双融双促。2020年,教工党支部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样板党支部”,同年,教工党支部被河南省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2024年,教工党支部被河南省委教育工委确定为省级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团队。近年来,教工党支部充分发挥全国样板党支部和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领头雁”作用,打造“四优两好”党建工作品牌,构建“1136”体育工作体系,以“三走进,两服务”志愿活动为载体,以党建为核心驱动力,聚焦教育教学、科技应用、实践育人、服务社会等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发展与社会服务效能提升,更为推动立德树人、全民健康、助力体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一、凝聚共建合力,激活效能引擎,密织党建联建“同心网”
1.聚合力,拓路径,搭建党建联建“新架构”。以“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为核心,积极拓展党建联建路径,通过校地共建、校企合作、校政联动、校内联建,打造协同发展新格局。自2008年起,校地共建工作持续推进。教工党支部与三门峡市乡村、社区党支部签订联建协议,为推动全民健康付诸行动。在省级贫困村卢氏县徐家湾乡桐木沟村,不仅捐赠体育健身器材,设计文化大院和体育场所,还定期开展健身培训与健康讲座,显著提升了村民健身意识与健康水平。在基层社区,如西苑社区,党支部指导群众体育活动策划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培训,累计培训1200人次以上,并创作线上体育健身项目,预计受益群众超10000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校企合作中,双方组建党员先锋队,企业运营旺季助力解决用工难题,同时企业为学院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党支部积极与三门峡世嘉定制健身等多家体育相关企业建立联系并签订合作协议,在学生实习与就业领域达成合作意向。校政联动充分发挥三门峡体育局与学院各自优势。2023年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帮助学院打造“校内篮球公园”、捐赠篮球乒乓球等体育器材;学院党支部师生成立黄河生态廊道体育志愿服务队,在全民运动会、马拉松比赛、国际帆船比赛、自行车比赛、龙舟比赛和横渡母亲河等大型赛事与环保活动中提供志愿服务。校内联建方面,与经济管理学院教工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共同推进“党建 + 业务”深度融合,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及科研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事业发展。
2. 抓融合,促发展,推动党建业务“双提升”。通过全方位的党建联建工作,实现党建与业务相互促进。党建为业务开展提供思想引领与组织保障,在服务全民健康、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业务工作中,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业务工作的推进又丰富了党建内涵,以实际成果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党建与业务的“双提升”。
二、深耕教学,提升教育质量,勇做教育服务“先行军”
1.革方法,优模式,构建教学改革“新体系”。“双带头人”引领教师团队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实践,申报4门校级专业核心课程,创新性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此模式增加学生自主锻炼、体育社团活动及各类体育竞赛在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并科学纳入考核体系。在教学方法创新上,党支部推动多元化教学手段应用,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研讨活动,鼓励采用项目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课程平台让学生可提前预习、课后复习,教师借助平台数据精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加强“青春赛场”学生工作品牌建设,坚持早操早训,成立体育专业项目训练队,培养学生裁判能力,开展社会体育服务,全面提升“五育并举”育人成效。
2.强师资,育人才,打造教学实力“硬支撑”。党支部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教师 + 青年教师”青年导师制结对模式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党员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传授教学技巧,指导备课、授课。党支部还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开展讲座与培训,拓宽教师视野,提升专业素养。在党支部努力下,体育学院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多位教师在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奖。聚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运动队建设思路,学院组建多支运动项目训练队。在2024年多项赛事中成绩优异,如第26届中国大学生篮球三级联赛西北区赛、第31届河南省大学生篮球比赛等,在武术、柔力球、乒乓球等赛事中也斩获佳绩,展现了学院教学成果与学生竞技水平。学院教工党支部致力于产学研深度融合,将科研视为提升教学质量关键驱动力。2024年发表科研论文23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成功立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课题涵盖体育产业发展、学校体育创新等多领域,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创新思路。
三、科技引领,赋能体育发展,激活科技赋能“新引擎”
1.用技术,促创新,探索智慧体育“新模式”。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带领下,体育学院教工支部积极推进科技与体育深度融合。《党建引领,构建“1136”体育工作体系,为健康赋能促体质提升》案例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优秀案例。教师团队运用乐跑app与闪动校园app重塑体育教学模式。乐跑app定位与运动轨迹追踪功能用于布置多样化户外跑步任务,教师依据学生跑步数据精准评估体能状况,调整教学计划。在体育管理上,乐跑app定位打卡功能杜绝代打卡现象,考勤准确率达98%,其统计的学生日常运动数据为体质健康评估提供支撑。在运动员专业训练中,乐跑app运动分析功能记录运动员跑步数据,教练据此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闪动校园app用于团队训练管理,发布任务、分享资料、反馈心得,利用视频分析功能复盘比赛与训练场景,优化训练策略,使学院运动员在省级体育赛事获奖数量显著增加。
2.立课题,深研究,增强体育科研“驱动力”。体育学院教工党支部积极开展科技体育相关科研项目。党员教师带头申报课题,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优化中的应用,以及智慧体育在全民健身领域的推广模式。这些科研成果推动学院体育学科发展,为地方体育事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体育教育在科技赋能下不断创新发展。
四、实践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担当实践育人“践行者”
1.践服务,展技能,提升社会服务“影响力”。党支部“双带头人”牵头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支部教师党员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地区各类体育赛事裁判工作,如三门峡市全运会、中学生阳光运动会、体育中招加试等,在2024年三门峡马拉松赛事以及“梳妆台杯”帆船赛中承担裁判和志愿者服务,赢得广泛赞誉,锻炼了师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提升学院社会影响力。通过“三走进两服务”教育服务品牌活动,走进中小学开展体育文化传播、技术训练培训与体育用品捐赠等教学帮扶工作,自2008年至今,多次到多所中小学进行帮扶,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2.强合作,搭平台,推动产教融合“新发展”。党支部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发展,持续加强与三门峡市体育局、教育局合作,与河南大学武术学院等开展合作交流,为毕业生搭建高质量实习与就业平台。与本地多所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作为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定期前往开展教学实习、赛事组织等活动。学院开设实践教学指导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赛前培训,提升实践活动质量与效果。通过课程思政和“四优两好”品牌建设实现“三全育人”成效,通过七大育人途径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在服务地方体育赛事、中小学体育教育等过程中,形成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实践育人机制,为区域体育事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下一步,支部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作和“强国行”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资源统筹、发挥示范作用,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学校双高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一、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制定标准化党建工作流程规范,明确党员发展、组织生活开展等各环节的操作步骤、责任人与时间期限,提升党建工作效率与质量。搭建党建工作评估体系,从党员参与度、组织生活效果、党员作用发挥等多维度定期评估,依据结果调整优化工作策略,保障党建工作稳步推进。
二、整合多元资源:进一步加强与校内其他学院党支部开展跨学科党建共建,共同开展党建课题研究、实践项目,共享教育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党建工作思路。主动对接校外体育企业、社会组织,引入资金、技术、实践平台等资源。例如与体育科技公司合作,建设智慧体育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公益组织开展大型体育公益活动,丰富党员实践形式,提升党建工作活力。
三、扩大示范辐射范围:举办 “双带头人” 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邀请本地及周边高校党支部参与,分享在党建引领教学改革、产教融合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带动区域高校党建水平提升。打造 “党建+体育特色项目” 品牌,如 “党建引领社区体育服务” 项目,形成可推广的模式与案例,向其他基层党组织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