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铸魂时代新人

2025-04-09 15:59:09 李源

清明时节的梅山革命历史陵园,青松不语,翠柏垂思。4月2日晨光熹微中,人文社科学院党支部联合"薪火"工作室,带领40余名师生穿越时空的烟云,开启一场直抵灵魂的红色寻根之旅。当"赓续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的主题横幅在春风中猎猎作响,这场融合历史叩问与精神传承的沉浸式思政课,已然在琼崖大地上铺展出血脉偾张的信仰画卷。

图片1

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白玉兰含苞待放。师生们手捧素菊,踏着《献花曲》的庄严节拍,将花篮缎带上的“革命英烈永垂不朽”八字在阳光下拂拭得熠熠生辉。当哀乐在松涛间低回,全体师生深深三鞠躬,额前垂落的不仅是哀思,更是在精神谱系中寻得坐标的虔诚。“触摸纪念碑上尚未褪温的弹痕,仿佛听见琼崖纵队穿越时空的呐喊。”学生党员王金才眼含热泪,“先烈以热血浇灌的热土,当由我们以奋斗续写新章。红色基因不应只是教科书的铅字,更应成为青春血脉里奔涌的赤色浪花。”学生科科长李雪现场讲授的微党课掀起情感风暴,她将二十八字革命箴言化作漫天星斗:“从白沙起义的星火燎原到解放海南的千帆竞发,革命者的脚印里永远蓄满信仰的岩浆。同学们当以先烈为镜,把家国情怀锻造成骨骼里的钙质。”

图片2

图片4

推开梅山革命史馆的朱漆大门,时光的尘埃在光束中起舞。200余件文物构建的立体党史课堂里,每件展品都在进行着跨越世纪的对话:磨损的军用挎包上,每一道褶皱都在诉说战火纷飞中的负重前行;泛黄的电报手稿里,跃动的摩尔斯密码仍传递着孤岛奋战时的铁血丹心;斑驳的八一勋章在展柜中静默,却在时光深处依然迸射着理想的光芒。“当课本里的铅字化作眼前可触摸的温度,思政教育的抽象概念就有了具象的载体。”党员教师周华侨轻抚展柜玻璃,仿佛在与历史握手,“这些带着硝烟气息的文物,正是破解百年大党精神密码的密钥。”

图片6

图片8

图片10

晨露未晞的党史礼堂里,全体党员教师面向党旗庄严列阵。“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八十字的铮铮誓言划破苍穹,与1937年梅山党支部成立时的宣誓声在时空中交响。青年思政教师徐艳乐在誓词尾音中难掩心潮:“我们创新打造的‘行走的思政课’,通过仪式唤醒、情境浸润、实践淬炼三重维度,构建起可触摸、可共鸣、可传承的红色育人新范式。”

图片11

人文社科学院党支部历经八载深耕,已让“行走的思政课”品牌绽放出独特的琼岛风采。由十几位青年思政教师组成的红色宣讲团,在椰风海韵间梳理出条条红色文化脉络,带领400余名学子踏访海南多处革命遗址,形成逾十万字的调研报告,构筑起“仪式教育情境化、情境教学故事化、实践体悟场景化”的“大思政”育人立体场域。我们要让革命遗址成为没有围墙的教室,让文物史料化作永不消磁的硬盘,存储共产党人的精神源代码。

这场穿越时空的红色对话,以革命遗址为讲台,用历史文物作教具,将信仰的种子播撒在春泥深处。当新时代青年在先烈驻足处丈量信仰的刻度,当思政教育在沉浸体验中完成精神的输血,红色育人的崭新范式已然破茧——让历史的回响激荡现实的江河,让信仰的火种化作满天星辰,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


责任编辑:白怡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人文社科学院师生赴梅山革命历史陵园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探索红色育人新路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