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天津大学力学系党支部以发挥“双带头人”、"强国行"教师党支部服务职能为目标的“一融双高”工作模式

发布时间:2025-04-01 07:08:20


天津大学力学系党支部以发挥“双带头人”、"强国行"教师党支部服务职能为目标的“一融双高”工作模式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1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全国高校要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着力探索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力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作为2021年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单位,持续深化党建工作创新实践,于2024年成功入选教育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并获评机械工程学院党建领航先进集体称号。力学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构建"政治引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融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在推进"一融双高"建设方面,创新实施"党建+学科发展"工作模式,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改革动能,实现基层党建质量与力学学科建设水平同步跃升,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实践范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一融双高,学科发展

一、坚持政治引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力学系教工党支部始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通过实施政治引领,将党章党规党纪教育与"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全系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支部全面推进"一融双高"工作模式,以"双带头人"工作室为载体,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支部成员,始终坚持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在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持续做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创新人才培养,凝心聚力推动学科中心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全面落实党建主体责任,结合业务工作开展了丰富的支部共建、党群联动活动,不断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着力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在围绕密切关系广大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做好教学工作顶层设计,发挥头雁作用

1.以赛代练,提升青年教师竞赛水平

针对传统教学组织模式存在的系统性不足、规划协同性较弱等问题,力学系教工党支部创新构建"教学-竞赛-思政"联动机制,通过体系化设计、团队化运作、精准化指导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精心打造"以赛代练、以优提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品牌项目(图1),创新设置"模拟竞赛+名师问诊"、"课程设计+团队攻坚"、"思政研讨+示范培育"三大特色模块,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试讲,邀请教学名师开展专项指导,着力强化天大力学"课程思政示范集群"建设。自该工程实施以来,有效激活了中青年教师教学创新活力,形成"金课建设-教学竞赛-师资培养"良性循环,受到了力学学科广大中青年教师的积极响应,以及学院党政班子的大力支持。

图片1

图1:力学支部常态化组织“以赛代练、以优提优”青年教师讲课活动

2.提升认识,课程思政融入支部日常活动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等手段,党支部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既丰富了组织生活内容,又提升了党员教师课程思政设计能力,增强了纯工科党员教师的授课自信心。例如,支部邀请了学科课程思政专家曹树谦教授为广大党员作报告,题为“对课程思政的再认识”,报告从课程思政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思政是朴素的教育活动,要做好课程思政先要做好自身思政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课程思政的重点、要点和难点问题,既有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分析,也有对经典国内外课程思政案例的介绍,为教师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图2)。

图片2

图2:曹树谦教授为支部党员讲授课程思政

(二)创新“1+X+N”党建联建模式,服务创新人才培养

1.共融共建,全方位创新育人新模式

通过构建“1+X+N”党建联建模式,将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退休支部有效联系起来,不仅充分发挥了党建联建的优势互补作用,强化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还成功释放了不同支部的活力,多角度服务创新人才培养。例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理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支部邀请了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宇教授,面向力学系党支部、博士生党支部代表和资产处分析测试中心党支部全体党员,开展了“学党史、知兴替、强信念、知党恩”主题党日活动,鼓励广大党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旺盛的工作激情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为强化纵向支部建设,教工党支部、研究生支部联合举行了“重温党史强担当,砥砺初心迎盛会”主题党日活动,共同学习以张太雷烈士为代表的党史人物事迹,致敬英烈功勋,弘扬英雄精神,激发奋进力量,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此外,力学支部创新构建"老中青三代协同共建机制",以"党建引领、协同共融"为主线深化组织育人实践。2024年重点推进代际融合工程,联合退休党支部、2022级硕士力学1班党支部开展"铸魂、传承"主题党日行动,通过井冈山精神专题研学、老教授讲述学科发展史等特色活动,引导青年党员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矢志建功新时代。同步实施"六好"离退休党支部标杆创建工作,助力退休支部获评天津大学首批"六好"示范党支部,形成"以老带新"的良性生态(图3)。

图片3

图3:共融共建助力纵向支部建设

力学支部创新构建"党建-科研-育人"融合机制,在强化理论武装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支部建设与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支部书记王炜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为切入点,带领科研团队深入黄骅港煤炭码头等企业开展实地调研,精准把握矿山智能化巡检技术瓶颈。通过将绿色能源回收技术与智能巡检装备研发相结合,形成"需求导向-技术攻关"的闭环创新链条,既为研究生搭建了"四个面向"的实践教育平台,又有效破解了传统巡检作业安全风险高、劳动强度大的行业痛点。团队研发的智能巡检系统在黄骅港实现试用,成功探索出"党建引领、需求驱动、技术赋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为“强国行”支部服务京津冀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科技解决方案,彰显了基层党支部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图4)。

图片4

图4:科技赋能服务京津冀地方传统产业升级

2.推动科普基地建设,利用新渠道扩大影响力

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提升科技育人功能;以课程思政实验室为载体,围绕学科目前重点关注的航空航天、盾构机械、深海采矿等领域,定期组织——做创新“探路人”,攻坚“卡脖子”难题系列活动,在青年学生之中同步打造一批引发情感共鸣、增进思想认同的科研思政主题展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面向公众开展丰富多彩的力学科普活动,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做出积极贡献。例如:支部以流体力学方向姜楠教授为核心,老中青结合共同申报“神奇的流动—流体力学”科普基地,并常态化走进社区为天津市多所中学带来题科普报告10余场,鼓励青年学生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要勇于探索,投身科学研究,以拼搏奋斗之姿,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图4)。作为“神奇的流动”科普基地负责人,姜楠教授通过讲解欣赏古代诗词中对力学现象精美描写的名篇佳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诗歌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诗情画意与力学的发展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面向大众、面向社会,推动力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入选2024年天津市科普大使。

图片5

图4:姜楠教授为青年学生讲授流体力学科普课程

三、工作成效

近以来,支部成员在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业绩,以多维举措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构建起"党建领航-教学创新-科技赋能-科普辐射"的全方位支撑体系。人才培养方面:2020年,力学学科获首批工程力学专业强基计划,2020 校友会中国力学排名第四,2021年获批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2021年力学专业顺利通过学校全英文专业建设评估考核。教学方面:推动《材料力学》、《理论力学》与《振动力学》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三门课负责人均为本支部党员教师,特别是《理论力学》课程负责人曹树谦教授,坚持“立德为本、育人为先”的宗旨,秉承“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理念,在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获宝钢教师奖等国家级奖励及2024年全国优秀教师。姜楠教授主持的《工程中的流动测试理论与方法》入选2024年全国首批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通过强化对于支部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涌现出了一批年富力强,业务能力精湛的中青年教学骨干,其中:2019-2023年,王志勇、张素侠、王炜先后获得力学学会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2021-2023年,曲传咏、王炜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展示活动”并获评A类案例;2023、2024年张茜、赵磊先后获得天津大学教工示范岗等荣誉称号。社会服务方面:姜楠教授成功申报“神奇的流动—流体力学”科普基地,并常态化走进社区为天津市多所中学带来题科普报告10余场,积极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

总结

1.支部成员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等多方面,群策群力,共同谋划学科整体工作思路。2.以党建为主渠道推动传统课程增加课程思政环节,借鉴多样化的思政教学手段,并实现经验共享,在此过程中,将堂上堂下思政教学相结合,增加围绕教学知识点与思政环节的师生互动,针对每一门主干课程巧妙融入思政环节。3.通过顶层设计,创新以赛代练模式,让青年教师迅速积累教学比赛经验,短时间内提升教学水平。4. 强化在职支部与学生支部之间的联系,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共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学生的参与意识。5. 利用多样化渠道,围绕科普基地等途径,扩大学科的辐射影响。


责任编辑:王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力学支部在推进"一融双高"建设方面,创新实施"党建+学科发展"工作模式
    热度
    more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