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梁山腹地的石楼县,驻村第一书记王文全用十年光阴,以笔墨丈量变迁,用文化激活乡村,从脱贫攻坚到产业兴旺,从红色文化挖掘到非遗传承创新,日记本里不仅是个人情怀,更是乡村发展的“实践密码”。 近日,“统心协力”社会实践队走进石楼,通过专访,看到了一份可触摸、可学习的“乡村振兴指南”,更读懂了当代青年该如何以担当之心,在乡土大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印记。

一、十年驻村日记:一部“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方法论”
2015年7月,王文全初到石楼担任第一书记时,便以“史学视角”投入工作。十年间,笔耕不辍,泛黄的日记本里,密密麻麻纪录着政策落地细节、农户访谈实录、产业数据对比。“这些文字不是回忆录,而是行军地图。”他坚信,乡村振兴需要可追溯、可验证的路径。
日记中梳理出的“五维联动模式”颇具代表性:以黄河奇湾的自然生态为基底,串联红军东征旧址的红色文化、石楼刺绣的非遗传承、特色民宿的美丽乡村建设及红枣深加工的产业配套,最终形成“吃住行游购娱”文旅闭环。如今,这一模式已成为石楼文旅产业的底层架构。
据《新华日报》2021年报道,王文全的6本驻村日记、10万字记录及2000余幅图片,完整见证了许家山村从贫困发生率90.2%到归零的转变。“2021年光伏分红80多万元,5个自然村建成33个供水点且水质全部达标”等细节,成为脱贫攻坚的鲜活注脚。
二、天行健文化公司:搭建乡村振兴的“生态桥梁”
如果说日记是“向内积淀”,王文全创办的天行健文化公司则是“向外生长”。这家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理念的企业,已超越单纯的文化传播范畴,成为连接多元力量的“生态枢纽”。
对外窗口:公司制作的石楼产业宣传片、非遗纪录片,有效提升了当地的外界关注度;
人才载体:通过组织青年干部红色研学、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为乡村注入年轻活力;
产业推手:为红色文化设计文创产品、助力非遗技艺市场化,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效益转化。
“青年是破壁者。”王文全表示,文化公司的角色更像是“翻译器”,既将政策导向转化为具体产业举措,也将乡土资源转化为市场认可的消费符号。这一运作模式让实践队队员直观感受到,乡村振兴呼唤多元协同,青年可在资源对接、模式创新中发挥独特作用。
三、实践启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思考
专访中,王文全的工作方法呈现出鲜明的实证特征,其“三步走”模式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
首先是深入田野调查,用脚步丈量民情,确保行动植根沃土;其次是系统整合资源,串联分散的自然禀赋、文化遗产、产业要素,凝聚发展合力;最后是注重青年赋能,搭建平台吸引年轻人以新思维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乡村振兴是一张需要持续编织的网,文化就是串起珍珠的线。”王文全的比喻,让实践队队员对青年担当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青年应勇作政策落地的“践行者”、乡土价值的“发掘者”、城乡沟通的“连接者”,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产业培育、文化传承、社区建设等具体工作中。
此次专访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无数脚踏实地的实践累积而成。正如王文全用十年时光证明的那样,唯有扎根土地、创新方法、协同发力,才能让乡村在发展浪潮中焕发持久生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