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引领促发展,科技服务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4-14 15:16:40

电化学作为现代科学的重要分支,在能源转换与储存、环境保护、材料科学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电化学研究所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加强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

2022年9月,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中指出“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科普工作改革创新,持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厚植土壤、夯实根基。”新时代科普理论工作者应该着力创新,积极应变,贡献力量。

工作室通过深化党建理论学习,提升研究所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电化学研究所的科研方向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提升科普能力和科普水平,为国家的电化学事业和地方科技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有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电化学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汇聚了我国电化学领域的顶尖人才,拥有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科研团队。致力于能源转换与储存、环境保护、材料科学等国家战略领域科技创新和新能源技术开发,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在液体门控技术、新型电池材料、电化学能量转换系统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电化学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党支部正式党员33名,预备党员1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国家级“四青人才”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研究所与国内外多个知名企业和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电化学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主要工作如下:

1. 加强党建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站位

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党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理论学习,引导党员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电化学研究所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在党建方面,支部获评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于2024年5月通过验收。支部推进示范性标准化平台建设,开展特色创建活动,健全机制、落实制度、严格管理。紧紧围绕党建工作任务推进支部建设,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升党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全面推动教学科研工作稳定发展。

2024年10月,支部入选福建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将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等各项任务。

2. 融入国家战略,优化科研布局

支部紧密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电化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聚焦国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高端制造电子电镀技术、先进液体门控技术等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亟需的瓶颈技术,优化研究所的科研布局,重点开展新能源、环保材料、电化学技术等领域的电化学研究。加强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对接,争取承担更多国家级课题,提升研究所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为助力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力技术储备和高端人才培养。支部充分发挥在大团队、大项目、大平台上的资源优势,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形成以党建促科研、党建与科研共进融合的发展格局。近三年来,支部党员在Nature/Science正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Nature/Science子刊、Small、JACS、Angew. Chem. Int. Ed.等其他知名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50余篇,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50余项。其中有3篇Nature/Science正刊论文为支部书记侯旭同志团队的科研成果。侯旭同志因其在科研上取得的显著成就,近三年连续荣获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科学探索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国际仿生工程学会杰出青年奖”“运盛青年科技奖”“2022中国新锐科技人物”“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创新奖”、第一届中国青年科技论坛二等奖、第十七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等国际国内科技奖项,带领党员不断提升科技影响力。

支部党员主动对接国家需求,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近三年主持或参与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6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3项。

3. 强化社会服务,推动成果转化

研究所加强与地方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定制化研究和开发,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支部党员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山西沁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和润宇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铧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领新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联合创新中心,以科技赋能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电化学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 提升科普水平,普及化学知识

充分利用研究所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1)科普基地建设与推广。支部书记侯旭同志担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科普工作组组长,带头申请福建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同时也入选第四批省科技馆分馆——化学科普分馆。牵头申报的“将交叉学科前沿进展融入科学普及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科学传播类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

2)科普活动组织与宣传。支部书记侯旭同志综合利用线下活动和线上平台,组织科普工作小组开展了科普进社区、化学科普馆开放日等各类科普活动,应邀参加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福建省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福建省“科普希望行”系列官方科技活动,为中小学开展几十场线下科普讲座,提高科普教育的实效性。为扩大科普活动的覆盖面,还参加厦门电视台爱国主义大课堂,参与录制的科普视频分别在中国科协科普部与新华网联合出品的“科普中国”平台、中国国际电视台科普对话栏目发布,指导的科普视频《液体门控技术》获《化学通讯》期刊组织的“科技时代,科普中国”科普作品大赛金奖。同时,支部发挥专业优势,与厦门科技馆建立科普资源共享平台等举措,促进科普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通过以上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1)扎实党建工作,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3)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科普工作取得成效,提高公众对化学的认知和理解,为培养化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陈咪梓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文介绍了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电化学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主要工作内容和成效。
    热度
    more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