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对东盟区域国别法治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新时代背景下东盟区域国别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洞察与创新探索——基于国内十所高校的实证研究》课题组由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张晓君、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吕亮牵头,副院长钟英通,副教授阳兴龙、王奎及“一带一路”法律人才实验班党支部“法域新声”学生团队组成核心力量,聚焦涉东盟法治人才培养,启动国内四地十校专项调研。为深入了解西南政法大学东盟区域国别法治人才的培养情况,课题组针对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展开实地调研。
课题组与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专家曹云松、朱文彦研讨提出:人才需具备“双语双法”复合能力,即精通英语及东盟小语种,系统掌握中国法律、东盟主要国家法及 RCEP 等区域规则,兼具跨文化法律适用与实务操作能力。课程应引入 “一带一路域外法律查明数据库” 等智能平台,增设“东盟投资仲裁”“RCEP 合规”等场景化课程,通过模拟仲裁、跨境法律诊所提升实操水平。培养路径上依托西政“区域国别法治人才实验班”,构建本硕贯通体系,鼓励学生深耕东盟法律前沿领域,参与国际模拟法庭、海外实训,成长为“懂法律、通语言、能实战”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中国--东盟法律教育标杆,西南政法大学“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为破解涉东盟法治教育中理论实践脱节、跨文化能力薄弱等问题提供重要借鉴。课题组表示,将整合西政在东盟法律人才培养中的机制创新与实践成果,结合十校调研经验形成研究报告,助力构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东盟区域国别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人才支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