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统筹学科专业与综合素质教育规划,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传承云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致体现,也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相结合的宝藏之地。它,就是我们“经外人”自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实现“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主渠道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系列精心筹备,2022年11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在校内着手筹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2023年3月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茶艺,中国文化之国粹。茶源于中国,传于世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高尚追求。
陶艺,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瑰宝。美来源于生活,陶艺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地表现出人的思想和情感,或是直接描绘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面塑,指尖的艺术,文化的传承。作为珍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这项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如今已走进艺术殿堂。面塑艺术的传承,更是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是延续传统文化的血脉,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结晶。
旗袍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旗袍把东方女子的传统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大美中国在山水,秀美中国在旗袍女子。2011年,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刺绣之美绵延悠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刺绣,因为其美丽灵动的外观,和精细巧妙的技法而深受人们喜爱。刺绣又名“针绣”,古称“黹”、或“针黹”,是在织物上以针线反复穿绕形成纹样的一种装饰工艺。由于刺绣多为妇女所为,故又称之为“女红”。中国刺绣源远流长,是精巧、绚丽的艺术、更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如今,上述这些往日里看似“高大上”的中华传统文化已悄然来到我们身旁,中华茶艺坊、云陶陶艺馆、面塑馆、非遗手工技艺馆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中顺利“安家”。在这里,你既可以品茶论道悟人生,也可以醉心陶艺“玩泥巴”,还可以玩转面团、捏出精彩。作为我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政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校师生提供了零距离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共同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认同。
作为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承办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秉持着“大师引领、传承创新、资源共享、辐射带动”的理念,致力于将此教育基地发展成为全校师生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巧借创新活水为文化赋能,让思政课“活”起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建成,为“经外人”增添了一份底气。此刻,我们可以近距离地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一同为传承文化、赓续薪火贡献力量,让古老文化开出明媚之花。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