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中国卫生杂志刊发《中山一院:以“滴水穿石”之功建设医院文化》
文丨骆腾 彭福祥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建设新文化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强化患者需求导向、建设特色鲜明医院文化、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必然要求。
中山一院如何赓续白衣执甲和医者仁心的家国情怀?医院文化如何写好“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时代答卷?如何推进医院文化传统的形成与传播?如何阐释文化建设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中山一院新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分享如下观点。
“三个一”构筑医院文化底色
在百余年的发展中,中山一院逐步形成了红色、创新、开放、协作的文化特质,医院的历史与众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标识交织在一起,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三个一”,即“一代伟人”“一家公医”“一栋红楼”。这是走进中山一院精神文化的密码。
“一代伟人”。1886年,孙中山先生进入中山大学医科前身之一的博济医院学医,萌发了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1924年,为了实现“办国内最好,世界上也不落伍的大学”的理想,他创办了广东大学,其后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中山一院前身广东公医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从1925年并入中山大学,成为其附属医院。
“一家公医”。中山一院创建于1910年。当时,广州四十多名乡绅,怀揣“办中国人的医学堂”的理想,以公医为名救治患难国人,每人捐出“百金”创办了广东公医学堂及其附设公医院。可以说,从诞生之日起,中山一院就打上了深深的公益烙印。
“一栋红楼”。位于中山大学北校区的一栋小红楼,从1918年起矗立至今,已然成为了中国最高西医学府的精神象征之一。门前“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的医训熠熠生辉,这是根据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和学医理想提炼出的,是百余年来一代代中山医人立志学医、治病救人的理想抱负。
“一代伟人”“一家公医”“一栋红楼”,构成了今日中山一院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也构成了中山一院最富魅力的文化底色。
从医院百年发展中凝聚文化力量
医院一份份老病案,医生和患者的口述史,不一定有宏大叙事,但一定是细心拾起的诸多记忆碎片,放射出时代的光芒。在中山一院的百年历程中,有红色基因,有科学精神,有大医精诚,有家国情深。
医院在创办之初历经了十分艰难的发展之路,曾经租借民房来办学、行医,也经历了用毛竹建院的窘迫困境。然而,医院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严谨的医学科学精神。
中山一院的历史伴随着民族苦难、民族奋起和民族振兴的历史,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抗日战争期间,中山一院为坚持办学办医,“历三迁更执宗旨,蒙千难而志不移”,从广东广州西迁云南澄江,再到粤北乐昌,之后又回到原址,师生在隆隆炮火中、在颠沛流离中仍然坚持教学、坚持行医、坚持救人,他们走到哪就服务到哪。其中,包括我国著名病理学家、中山医八大一级教授之一的梁伯强,他在西迁云南澄江途中借道越南河内,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制成9箱人体教学标本,成为战争时期最宝贵的教学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学教育家、中山医的一代宗师柯麟担任中山医学院院长和中山一院院长,他被誉为“红色医生”,是一名隐秘战线的共产党员。他从中山大学毕业后,追随叶剑英元帅等参加过广州起义,加入了周恩来同志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中央特别行动科,以医生身份为掩护,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为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代代中山医人为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人民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中包括奔赴抗美援朝最前线的手术医疗队,为消灭血吸虫作出重大贡献、受到毛主席三次接见的陈心陶教授,以及在各个学科领域起到奠基作用的八大一级教授等。
名医名师的言传身教,践行“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的医训,形成了中山一院优良的学统学风,构成了“苍生大医”的丰富内涵,成为中山一院最宝贵的精神源泉。历史是我们的昨天,没有昨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明天。先辈们的病案会发黄、会模糊,但凝结其中的精神和信仰历久弥新,激励我们珍惜今天、迈向明天。
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
优良的作风和学风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线。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优良学风离不开精神引领。涵养优良学风,关键是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在以往的器官移植手术过程中,器官离体获取必然导致血供完全中断,缺血损伤不可避免,这是传统移植技术的“先天缺陷”,也是导致移植手术风险高的主要原因。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何晓顺教授团队以此问题为出发点,不断聚焦技术主攻方向,大胆地提出了“无缺血”器官移植的设想。经过多年持续攻关,2017年团队创立了“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体系,器官以最鲜活的状态移植给患者,并成功应用于肝移植、肾移植和心脏移植,大幅改善了移植手术预后效果。2020年,“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项目代表中国获得国际质量创新大赛唯一特等奖,这也是中国医务工作者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中山一院肾内科历时十余年的时间坚持创新,通过首创的腹膜透析卫星中心,将先进的腹膜透析技术推广至全国2500多家县级医院,建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腹膜透析中心,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患者寿命,被誉为“广州模式”。
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守,是对医学境界的无限探索,医学家对科学孜孜以求、对医疗技术医疗理念的革新,最终使病人受益,是对病人真正的价值关怀。
进入新时代,更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接力精神火炬。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立足“四个面向”,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传承与创新:打造新阵地、培育新文化
医院文化建设靠什么?一靠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引领人、塑造人,用崇高的事业凝聚人、鼓舞人。二靠传承创新。医院的文化是在长期医教研的实践中,经过一代一代接续奋斗形成的。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传承,是以文化人的过程。
首先,要通过特有的形式、载体,表达医院百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医院文化的能见度和竞争力。一方面,注重医院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让了解医院文化、医院文化创建和实践的临床专家进入医院文化委员会,集聚文化智力,形成医院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创新表达医院文化魅力的载体,丰富医院文化内涵,深度挖掘院史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神通过具体的形式呈现出独特魅力,比如“院史文化系列丛书”让文化具象化,“院史系列文化展”让历史看得见,“百位老专家杏林往事”让过去被听见,还要坚持抓好文化建设的仪式感,增进员工对医院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同时,医院特别注重塑造医疗文化,让病人感受文化的温度、服务的温度。近年来,医院通过引入中山大学人文资源,举办医学人文系列讲坛,让医务人员在自身人文修养、面对患者沟通方面,带上人文温度,拥有人文力量。
其次,要讲好文化故事,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善于表达的“文化人”。讲好医院文化、传播医院好声音,对统一思想、凝聚智慧、促进发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十分重要。近年来,医院按照宣传思想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要求,以“思想政治建设、渠道建设、队伍建设、内容策划、形式创新”为抓手,逐步探索和构建了医院大宣传格局,实现了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壮大了医院的主流声音,提升了医院文化的影响力、软实力。医院特别注重培养一批有“捕捉美好的发现力,对好题材的挖掘力”的文化宣传新人,在全院100多个基层党组织、100多个科室中建立宣传队伍,让发掘好题材、传播新文化、展现新形象成为每位员工日常工作的一种习惯。
最后,培育公益科普新文化。医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出发,以“四新”为抓手,传播新理念、构建新矩阵、培育新文化、引领新风尚,构建具有医院特色的大健康知识普及文化建设体系,在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具体来说,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融合全媒体的力量,共同推动健康传播工作。
二是创新官方传播矩阵,形成三级传播体系,放大传播效应。
三是加强项目化的科普宣传运作,发挥专家力量。至今已打造了“70年70位名医”“医万个为什么”“妙手仁心”“百医百答”四个系列共500多名专家参与的高质量科普项目。
四是围绕健康纪念日、加强主题策划宣传,创新内容与形式,运用直播、短视频、海报、图文等新媒体手段。
五是发挥党组织力量,用义诊、义讲等方式,让科学知识进边疆、进基层、进学校。
六是建设科普场馆。医院融合了医学史、文化史、科学史等内容,整合多部门力量打造成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山一院大健康传播中心,为培育科普新文化提供了新空间。
医院文化是软实力、凝聚力,也是战斗力。医院文化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医院职工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能让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迸发出更加蓬勃的创新力与生命力。对医院而言,文化建设是“滴水穿石”的工作,非一日之功,而一旦发挥作用则能“春风化雨”。要想坚定医务人员的文化自信,就要在建设新文化的过程中让他们更有参与感,打造能引起全院职工广泛共鸣的医院文化。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