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土地上一堂知行课
从哈尔滨一路往北,过兰西、青冈,往明水方向,广阔的黑土地映入眼帘。盛夏七月,农作物竞相生长,绿油油的玉米整齐划一地站立在田地里。路边的花草恣意盛开,身旁的防护林威风凛凛,几只麻雀忽而飞往树梢,忽而来到田地,不远处的大豆植株枝繁叶茂、错落有致。黑土地孕育的优质作物尽收眼底,自然与田园的动听交响曲回荡耳边。
2025年7月,我们跟随着中央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师生调研团,在“强国行”专项行动的旗帜下,第一次来到黑龙江省明水县。
“大家都知道黑土地吧,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由于富含有机质呈黑色而得名,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和具有生产潜力的优质土地。我们明水就是主要的黑土地地区,在这块土地上出产了大量的优质农产品。”在从明水县农业农村局到跃进村的路上,县委书记马福认真地向我们介绍寒地黑土的资源禀赋与发展潜力。车窗外是大片绵延的玉米地,密密麻麻、长势喜人。即将开启在明水的实践学习,领略黑土地的与众不同,了解现实中的乡村治理和县域经济发展,让我们每个人都充满期待,期待“上课”铃声响起。
女拖拉机手的青春接力
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我们走进了一间别致的“教室”。一个清澈见底的池塘,几只美丽的黑天鹅悠闲地扭动着脖子,准备引吭高歌。绕过池塘,一块块小菜园星罗棋布,菜园里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豆角等展示着自己的与众不同。一张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间别致的“教室”就是双兴镇双利村文旅小镇。这是一个依托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特色,创新乡村经济的特色小镇。
走进小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辆拖拉机。正当我们满是疑惑时,双利村负责人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各位老师、同学,大家知道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的图案吗?”“是那张印着女拖拉机手的纸币吗?”“对,你们眼前的这辆拖拉机,就是一元纸币图案的原型,女拖拉机手名叫梁军,正是我们明水人。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也是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是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人物。”1957年,梁军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这片黑土地上垦荒,用劳动和汗水实现了“让荒野变成良田”的青春誓言。

时光荏苒,如果拖拉机代表了以前的“农业现代化”,而如今,无人机则体现了新时代的农业发展。“明水县在鲜食玉米种植方面具有核心优势,目前在传统种植基础上配套了绿色防控体系,通过生物农药与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采用GPS导航免耕播种机等智能化农机装备,大幅提升播种效率与土壤肥力。”在双兴镇玉米种植基地,明水县组织部长李朝阳指着成片的玉米向我们介绍着。话音刚落,一架无人机从玉米地上空飞过,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加入农业生产,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目前,负责无人机作业的,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农业现代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无人机的加入,则让我们感受到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魅力。李部长继续介绍说,“这些玉米的大垄密植技术采用130厘米大垄双行种植模式,垄上行距40厘米、大行距90 厘米,株距精准调控在16.5-24厘米,亩保苗数可达4280-6200株,较传统小垄密度提升16%-30%,预计亩均增产20%以上。机械化起垄和无人机精准施药能够降低人工成本40%”。

拖拉机手和无人机操作员,不同时空,不同时代的大学生,一代代接力,将青春的汗水洒在这片黑土地上。
欢欣鼓舞之余,同学们也有自己的疑惑。“机械化操作水平提升让产量上去了,人工成本降低了,但是这些玉米怎么卖出去?如果不好销售,那主要还是作为饲料吗?如果主要作为饲料的话感觉投入产出比有点低……”研究生二年级的孙艺璇对经济作物的投入产出非常感兴趣,看到无人机别人都很兴奋,她则一路上暗自盘算怎么才能“把本儿赚回来,实现一般均衡”。接下来的调研给了孙艺璇一个明确的答案。
远不止一碗米饭
明水县地处黑龙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腹地,生态环境优越,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玉米、大豆、杂粮等产量可观,“明水黑豆”“明水小米”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质卓越,以绿野、爱牛、牧原等企业为引领的“两牛一猪一禽”畜牧产业蓬勃发展,素有大粮仓之称。
我们来到黑龙江峰雪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五皮八芯”工艺。“虽然胚芽仅占小麦原粒的3%左右,却富含了小麦中约75%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工作人员一边介绍,一边抓起一把保留胚芽的全麦面粉给同学们看。参观学习间隙,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和馒头散发出浓浓香味。“快来尝尝,这就是用我们峰雪面粉做的!”工作人员热情地邀请前来参观的师生。随后,县委书记为大家介绍了黑龙江作为“中华大粮仓”的压舱石地位:“粮食安全,就是全国九碗米里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黑龙江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远不止于一碗米饭,更延伸到百姓餐桌的方方面面。
依托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明水县在食品加工、生物科技等领域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在双兴镇东双村鲜食玉米加工厂,我们参观了厂区自动化生产线。一根根来自种植基地的鲜食玉米依次进入生产线,首先开始剥皮去丝,然后进行清洗、分级,进行清洗之后的鲜食玉米要根据穗长进行分级,进入不同“班级”。接着就是通过漂烫杀灭表面的微生物,漂烫后的果穗及时冷却沥干水分后,就要进行真空封口了。在生产线上的工人告诉我们,真空包装可以延长玉米的保质期,保持产品的色泽和口感。看着一根根封口完毕的玉米,我们以为就可以装箱销售了。加工厂负责人则提醒我们,到这还没有完成,真空包装的玉米还要进行高温杀菌和冷却吹干。负责人带我们来到样品室,介绍起即食玉米、玉米油、玉米粉等产品。鲜食玉米产业已成为明水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通过“互联网+”销售模式有效破解了地域市场局限,通过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这玉米太好吃了!香甜软糯!真是好东西不愁卖呀!”孙艺璇吃着玉米,俨然化身为带货主播。
“明水的农产品这么好,咱们多多关注,回北京真可以搞个明水专场直播,给明水做宣传呢。”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县委书记听完笑着说:“谢谢同学们,不过,直播带货这些事儿已经专门有人干啦!”
当时我们以为书记是跟我们客气,后来才发现,确实有“人”抢先一步了。在明水县双军街244号,一座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建筑正成为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明水数字经济孵化器自2023年5月运营以来,已构建起覆盖AI直播、电商服务、数据外包的完整生态链。我们走进数字经济孵化器大厅,数十个高度拟真的“数字人”主播正对着屏幕不知疲倦地推销着本地特产。同学们围在屏幕前,新奇又震撼。“这套AI直播针对什么样的客户?销售价格是多少?销量如何?”博士生肖畅问道。其他同学也兴致勃勃地参观直播间,了解电商服务对当地农产品销售的作用。负责农产品直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电商助农已经为农民带来实际收益。一方面,网络推广不仅直接推动了农产品的销售,还减少了流通环节,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另一方面,农村电商推动了农产品的物流,使得农产品销售更加便利。说到这里,孙艺璇同学感觉自己找到了答案。博士生导师伏霖老师也开启了现场授课,他说:“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引擎。明水县提前布局数字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作用巨大。咱们学校也有了数字经济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大家在日常学习中,要多关注数字经济课程和专业学习,紧密联系中国经济实践,毕业后一定有用武之地。”

这一堂课,我们所有人亲自看到感受到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和企业发展的时代意义,哪怕是在松嫩平原上普普通通的明水县,也拥有了“互联网+”带来的全国大市场这个实实在在的靠山。
一场特殊的夜谈会
“调研已经过半,大家来说说看,透过明水的一根玉米、一盘饺子,可以看到什么?”在双兴镇的调研结束后,一场特殊的夜谈会开始了,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兰日旭教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兰老师进一步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粮食安全确立为‘国之大者’,在明水县,我们如何通过这些餐桌上的‘小’,看到国家政策的‘大’?对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你们有没有新的认识?”
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行课堂就此展开。
从跃进村到鲜食玉米种植基地,从峰雪面粉厂到数字经济孵化器,如果说白天紧锣密鼓的调研,是集中考验我们的“脚力”,那到了晚上,一场场热烈的讨论会,则密集激荡着我们的“脑力”。老师们要求我们总结白天的行程,谈感受谈体会谈思考。让我们的目光从眼前所见,延展到专业所学、社会所向、国家所需。
正是在这样的启发之下,我们在明水调研的一景一物,不是凑热闹,也不是走过场。
“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是明水的绿色,从绿色农作物到食品安全,从企业生产到美丽乡村,如何让黑土地孕育更多的作物,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好这里的自然环境,明水给了我们答案”,博士生白晨雯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明水,有一块水草丰美,百鸟翔集之地,这就是松嫩平原保存最完整的沼泽湿地之一——明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走在湿地的栈道上,仰望蓝天白云,近观水草百鸟,令人心旷神怡。这里既是珍稀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天然庇护所”,更在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承载重要作用,尤为特别的是,这里还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鸨。行走途中,湿地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说:“湿地的核心价值在于保护,明水始终牢牢守住开发红线。”保护区调研前一晚那场特殊的夜谈会,我们正好讨论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话题。大家沿着步道穿行在水草丰美的湿地间,更切身体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沃野千里行,实践出真知。车辆向哈尔滨方向驶去,但在明水这堂知行课的每个画面都深深的留在了大家心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