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急诊和重症党总支将党建和业务工作高度融合,直面高素质急危重症医学人才培养挑战,坚持以“党建铸魂、教学创新”为双引擎,通过强化思政教育与深化教学改革相结合,为培养输送德才兼备高素质急危重症医学人才探索出有效路径。
“急诊、重症岗位医学人才长期担当从“鬼门关”抢救生命的重任,履职特点尤其需要铸牢精神支柱”。为此,郑大一附院急诊和重症党总支特别注重解决专业课与思政课脱节、内容“两张皮”问题,紧密结合急诊医学人才思想素质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思想政治课效果的举措。
堡垒引领,强师为先: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深入开展“亮出形象正党风 医德建设争先锋”“急救知识进社区名医名家走基层”等特色党建活动,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学科建设和育人全过程,锻造了一支政治素质强、医德医风高、育人责任重的师资队伍。
课程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实施“党建 + 专业”教学模式,在《急诊医学》《重症医学》等核心专业课程中,巧妙融入“白求恩精神”“抗疫精神”和“郑大一附院精神”等鲜活思政元素。在传授前沿医学知识与精湛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家国情怀、职业理想与人文关怀,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实践砺行,淬炼担当: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组织研究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义诊服务、健康宣教和急救技能普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基层、贴近群众中体察国情民情,深刻感悟医者使命,有效锤炼了党性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强化了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性。
“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尤其需要拥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医学人才。急危重症医学人才的能力直接决定患者生命”。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郑大一附院急诊和重症党总支聚焦专业教育中的痛点难点,在教学体系、流程、方法上大胆突破。
体系贯通,构建全链条培养格局:创新打造覆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本科阶段设立“金种子”计划,选拔并重点培养创新潜力突出的学生;硕博阶段则依托由国家杰青领衔的高水平导师团队(博导8人,硕导29人,拥有国家级及省级优秀人才10人),以及河南省感染与免疫国际联合实验室、急危重症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创伤救治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并创办英文期刊《Intensive Care Research》,为不同阶段学生提供阶梯式成长平台和优质科研资源,确保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与递进性。
流程精控,优化关键培养环节。强化过程管理,直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设计难、临床与科研时间冲突等痛点,对开题、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关键环节严格把关,并特邀北京协和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东南大学医学院、空军军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等国内顶尖医学院校的知名专家参与评审指导;健全导师机制,实施导师考核与动态退出机制,强化导师责任意识与积极性;搭建赋能平台,定期举办高水平科研方法讲座与经验分享会,加强学术规划指导,助力学生科研能力提升。
策略焕新,多元融合提升质效。内容前沿化,编写《急诊医学》《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紧密追踪学科前沿,融入国家健康战略需求和医学人文精神,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实用性;方式多元化,大力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组织名师录制优质在线课程并在国家级平台上线,供学生随时随地便捷学习,学生累计报名学习超1.6万人;线下充分发挥国际标准化病人教学中心优势,开展高仿真临床情景模拟教学和病例导入式教学(CBL),显著提升学生的临床实战能力和问题解决水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