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筼筜湖到湾区湿地 ——"河小禹"专项行动的生态修复三重奏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海洋生物学院“河小禹”专项行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为主题,结合福建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建设,通过科技赋能、生态修复、法治护河等多元实践,在鹭岛大地上书写了高校青年守护碧水清波的生动篇章。此专项行动聚焦厦门特色,以科技探索环境治理前沿、以行动守护湿地生态命脉、以法治传承筼筜治理经验,共同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青春画卷。
一、法治护河,传承生态治理经验
“河小禹”实践队以“传承筼筜治理经验,创新法治护河路径”为目标,深耕筼筜湖综合治理与法治宣传。实践溯源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 20字方针,在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学习筼筜湖从“臭水湖”到“城市会客厅”的蝶变历程,系统梳理“截污处理”“清淤筑岸”等治理措施的科学内涵,形成调研报告。实践队的调查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学术产出,论文《关闸对筼筜湖水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已发表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探究了短期关停补水工程对筼筜湖水质及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为筼筜湖进一步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
1
实践队来到筼筜湖保护中心,保护中心水质管理员陈清福向实践队详细介绍了筼筜湖目前的治理状况。从介绍中得知,筼筜湖作为厦门市中心最大的功能型湖泊,承担的主要功能是厦门核心城区的防洪排涝。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承载的功能,筼筜湖的治理尤为困难。其中,最为困难的是减少污染来源,并让湖区的海水循环,让水活起来。
2
为推进“依法治湖”,“河小禹”实践队与思明区筼筜司法所、育秀社区共建联动。在司法所所长陈文霞的指导下,队员们策划“六个一”护河计划,包括开展社区普法讲座、制作《水环境保护法规手册》、组建“民间河长”志愿队等。在筼筜街道育秀社区广场,团队成员用闽南语向居民讲解《水污染防治法》,结合筼筜湖治理案例,阐释“违法排污的法律后果”,拉近了法治宣传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3
“河小禹”实践队还邀请福建省“十大最美民间河长”洪晓东举办专题讲座。洪晓东以公益诉讼案例为切入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并分享“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监督企业排污行为”。讲座吸引50余名社区居民参与,一位老人感慨,“以前觉得护河是政府的事,现在明白每个市民都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
4
二、生态修复,守护湿地生命共同体
“河小禹”实践队以“共筑鹭岛湿地梦,践行生态文明路”为主题,致力于湿地生态修复与公众环保意识提升。2024年7月,团队参与厦门翔安欧厝渔业基地增殖放流活动,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等共同投放1亿尾刀额新对虾。通过现场工作人员的讲解,队员们了解到增殖放流对恢复水域生态平衡、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切身感受到“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双赢”的实践价值。
5
在厦门市海洋生物引育种中心,实践队开展了红树林自然科普探索之旅,了解到红树林作为“海岸卫士”能够有效缓解台风和海浪的侵袭,减少沿海侵蚀。同时,红树林通过净化水质、吸收二氧化碳等功能,为缓解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6
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实践队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实践。队员们亲手种植秋茄幼苗,观察红树林促淤固滩、净化水质的功能;通过土壤采样和无人机航拍,记录湿地植被覆盖与生物多样性数据。红树林最大的生态学效应,就是生物多样性的提升。俗话说:生态好不好,动植物知道。下潭尾红树林生态修复前底栖生物只有20多种,现在监测到的大型底栖生物达70余种,较生态修复之前提升了近3倍。与此同时,红树林鸟类达到了26个科70余种。印证了人工修复对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积极影响。
7
为提升公众参与度,实践队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和五缘湾湿地公园及周边社区开展问卷调查与科普宣传。收集到的200余份问卷数据显示,90%的居民认可红树林的生态价值,但对具体保护措施认知不足。为此,队员们设计互动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红树林的“固碳释氧”“抵御台风”等功能。实践队邀请红树林专家走进校园,为海院学子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宣传讲座,专家们围绕着红树林湿地生态的绿色价值、红树林生态工程与无人机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提升了学生们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的认识。
8
三、科技赋能,探索智慧监测新路径
“河小禹”团队以“科技赋能生态”为核心理念,聚焦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2025年1月,团队走进厦门市环境监测站水质智慧实验室,在高级工程师林水益的指导下,学习溶解氧、氨氮等水质参数的智能化分析流程,了解光谱分析仪、多参数水质监测平台等设备的运行原理。队员们通过动手操作,深刻体会到科技对提升监测效率、保障数据精准的关键作用。
9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深入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智能水质监测设备的研发实践。从传感器调试到设备组装,队员们见证了“硬核科技”如何转化为生态保护的“利器”。在座谈会上,团队与工程师探讨了智能浮标在湿地监测中的应用场景,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质动态预警”的创新思路,为校企合作推动技术落地提供了青年视角。
10
在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实践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利用无人机航拍湿地植被分布,通过采水器、盐度计等设备采集水样数据。这些实践不仅让队员们掌握了环境监测的前沿技术,更坚定了“用数据守护绿水青山”的信念。
11
结语:以青春之名,续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从实验室里的数据监测到红树林滩涂的幼苗种植,从社区广场的法治宣讲到司法所的政策研讨,“河小禹”实践队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行动指南,以专业为笔、以热情为墨,在鹭岛大地上绘就了生态文明实践的青春画卷。他们的故事,是高校青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缩影,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鲜活注脚。未来,这群“河小禹”将继续以思想引领行动,以行动践行使命,为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注入青春动能,为守护碧水清波、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不竭的青春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